文章,在“深刻”中坚挺

时间:2022-04-24 05:19:55

文章,在“深刻”中坚挺

文章的优劣高下,主要取决于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我们写文章时,应学会缘事析理,学会逻辑思辨,应在“健康、正确”的内容之中,关注自己的深切体会,以敏锐的目光,透过现象,来洞察事物,寻根究底把握本质,见微知著见解独到。如此,我们笔下的文字才会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彰显着深刻的思想魅力,进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就是文章的品质。而现在不少同学的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么凡俗庸常、肤浅低幼,要么故作高深、玄虚晦涩,要么愤世嫉俗、偏激过火……这样的文章,尤其对应试作文来说,不是“次品”,就是“废品”,很难让阅卷者笔下留情。而这,往往是作者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所造成的。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在“深刻”中坚实挺拔地脱颖而出, 我们不妨结合以下内容进行参悟。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总理在2010年两会报告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他的这番讲话被民间舆论誉为虎年开篇最强音。著名作家郑渊洁也说:“人生最难获得的,是幸福和尊严。”

请以“幸福”或“尊严”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考场病文

幸福的秘密

一考生

林清玄在《吉祥鸟》一文中说:“在中国人眼中是凶鸟的乌鸦,在加拿大人眼中却是吉祥鸟,可见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其实,“幸福”也如同“乌鸦”一样,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我们能为之付出努力。

幸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幸,但可以通过努力来摆脱不幸的纠缠。最近,奥地利某位富翁放弃了自己的巨额财产,独自居住在山上的小木屋里,闭关修炼。他为什么要使自己变成真正的一无所有?因为他意识到财富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却往往阻止幸福的到来,使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摆脱了金钱的束缚,才能激活自己生活的勇气,进而重新创造生活,这才是幸福生活的秘密。

不幸之中,只要懂得珍惜并自强不息,幸福也会降临。记得有位记者对两个孩子进行采访,年龄不大的哥哥靠捡垃圾和妹妹相依为命,采访的场景十分感人,众人都对兄妹俩的不幸表现着无比的同情,记者问了妹妹一句话:“你想不想有一个家?”然而妹妹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已经有一个温暖的家了,只是没有一个房子把它装进去。”妹妹的眼神幸福而坚定。人们终于明白,原来,人生的不幸带给了这对兄妹相濡以沫的幸福,对于那些有家却没有温暖的人来说,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幸福。

幸福与不幸,就是这样纠结着,如影随形。幸福与不幸是可以人为地转化的。人定胜天,这真是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不幸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幸福,收获自己的人生,将不幸变为动力使之不断向幸福转化。又有多少幸福的人,过着优渥的生活,却不懂得珍惜,丧志,将家财散尽,甚至自毁前程,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幸,更是精神上的不幸。“扶不起的阿斗”在父辈营造的安乐窝里不务正业,荒废政事,整日游手好闲,可他还不满足,落入“虎口”依然享乐,乃至直呼“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人,即使有一千个诸葛亮也扶不起他啊!身在福中不知福,更不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只有保持一颗谨慎的心,不要被幸福的糖衣蒙蔽了双眼,才能百战百胜。

幸福与不幸的密切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最大程度了解它们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收获幸福。

望闻问切

这是一篇观点论证思路清晰、材料时新丰富的议论文,但它却被判为二类文,让人颇感惋惜。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未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缘事析理,而使文章的观点成为“正确的废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分析牵强、不准确、不深刻,观点庸常凡俗。例如文章首段,林清玄的那句话新颖精辟,作家已清楚地指出:“可见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但作者却对“因人”二字视而不见,抓住“异”字不放。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而且,“能为之付出努力”的观点俗套,且来得突然,跟引文毫无关系。文章的第二、三段也存在着与之相同的毛病。

2.不能善用对比,分析肤浅、机械,未能抓住事物的关键因素与本质属性。文章二、三两段所用事例,存在着明显对比性。作者未能透过表象,抓住两则材料中反映的共性特征。

3.有些观点显得绝对偏执,如第四段的“人定胜天,这真是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此为“硬伤”,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念,也不符合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论。

4.论证思维简单,内容总局限在一点上,缺少变化。不能真正地多角度看待问题,如文章第四段的行文角度与前文重复,显得单调。

对症下药

毋庸置疑,本文是块“璞玉”,只是没有进行合理的雕琢。我们不妨采用如下方法缘事析理,使其完善。

1.分析应由表及里、寻根溯源、追因问果,力求观点不落窠臼。如文章的开头,对林清玄所陈述的现象,应根据人们对“乌鸦”认同的不一,归纳出“对幸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心态”的观点。这样,也避开了“大众思维”――将“幸福的秘密”归结为“靠努力争取创造”。如此,在自然贴切的分析之中,亦显得观点新颖独到,入木三分。

2.求同存异,用好比较。即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其相同的本质,在相同相似的现象中发现其不同的本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文章的二、三两段中“幸福”与“不幸”中的两件事情,都突出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心态”对幸福的重要影响。但前者强调身心的“自由”,后者强调的是“温情”或“知足常乐”的心态。据此,可从这两个角度组织这两段的内容。如此,这部分内容就与观点高度一致了,浑然一体。

3.多向思维,全面探究,避免片面、孤立、静止看待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原文仅局限在对个体如何调整心态进而获得幸福感这一层面上,行文显得有点单调,而且思维角度显得单一。不妨再多维思考,如从“与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角度,或从拥有“平常心”来提升幸福感,等等。因此,第四段可以删除,另换角度进行阐述。

病文升格

幸福的秘密

一考生

林清玄在《吉祥鸟》一文中说:“在中国人眼中是凶鸟的乌鸦,在加拿大人眼中却是吉祥鸟,可见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其实,正常情况下,是否“幸福”就如同“乌鸦”是否吉祥一样,关键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心态。

有人说,幸福的底线是自由。最近,奥地利某位富翁再一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他放弃了自己的巨额财产,独自居住在山上的小木屋里,闭关修炼。他为什么要使自己变成真正的一无所有?因为他意识到财富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却往往阻止幸福的到来,使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才是幸福的核心。没有了自由,即便生活得再优裕,也不算是真正的幸福。

相反,在贫寒中,人们只要心里温暖,也会感到无比幸福。记得有位记者对两个孩子进行采访,年龄不大的哥哥靠捡垃圾和妹妹相依为命,采访的场景十分感人,众人都对兄妹俩的不幸表现着无比的同情。记者问了妹妹一句话:“你想不想有一个家?”然而妹妹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已经有一个温暖的家了,只是没有一个房子把它装进去。”妹妹的眼神幸福而坚定。人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人生的不幸带给了这对兄妹相濡以沫的幸福,对于那些有家却没有温暖的人来说,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幸福。

幸福,固然需要人们为之付出努力,但处在幸福或不幸中的人们,还必须拥有一颗自由而充满温情的心灵,才能承载起幸福的生活,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当然,以一颗爱心去帮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也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与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就是这个理。江苏的一位著名律师,抛弃丰厚的收入,远赴四川为灾民做长期的义务法律援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没想到自己也获得了很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自己意外的收获。同样,一个政府能“为人民服务”,真正地为人民大众谋幸福,那么,这个政府才能“幸福”地走得长久。助人即助己,这个道理渗透在生活各个大小不同的领域。

为什么“人生最难获得的,是幸福和尊严”?因为要获得幸福,就得战胜心魔。不幸的人们,不要沮丧,不要灰心,你只是暂时躲进了心理的阴影里,只要走出来,保持一颗充满自由、温情、爱意与淡然的心态,你的世界就能洒满幸福的阳光。

医效

该病文的升格,其实就是思维方式或思想内容的升格。升格后,全文内容别开生面,即给人真切感、丰富感,也让人获得生活的智慧。生活积累的厚重与思想观点的深刻,在字里行间之中,相得益彰。开头采用类比得出观点,形象、自然而又别具一格。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中心,分析精到,环环相扣;文字的灵活驱遣,内容的参差有致,使论证既具雄辩色彩,也渐趋深刻。结尾段,巧用题中内容,不仅呼应了文题与开头,而且也是全文内容的总结与深化,富有鼓动性。

医嘱

总之,文章的“深刻”来源于作者科学的思考和贴切的表达。只要我们能对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注意多加积累,多加消化,并能辩证灵活运用,我们的文字就会因富有新意、哲思和深意而不同凡响。

上一篇:新材料作文“假如你不够快乐”导写 下一篇:漫画作文题设计与写作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