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索

时间:2022-04-23 07:30:49

关于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索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片段解意,联缀成格式塔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具有完整性,它会把统一的各个片段连结在一起,补缀中间缺失的环节,以此合成一个整体。而我国的古诗正好具有典型的“格式塔模型”:四句(或八句),每句一个意思或景象,并以韵律联结,构造成篇。要读懂诗意,首先要将文字转化成图画(意象),这就涉及诗句的理解了。为了使讲解更具体些,特以两首诗的教学为例——《江南春》的片段解释:首句,红花绿树,一路上莺儿啼叫;第二句,青山绿水,风吹动滔旗;等三、四句,朦胧烟雨笼罩着一座座寺庙。《春日偶成》的片段解释:首句,时近中午,天上淡淡的白云;第二句,诗人走过开满鲜花、种满垂柳的小河;第三、四句,路旁有人看到诗人在快乐地游玩,就说道:“这位老先生和小孩子一样,偷空跑到外面来玩。”

我们不能把诗句的解释直接当成翻译,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混淆诗和文的区别,而无法领悟诗的“别趣”——让读者自己创造的趣味。因此,我主张在讲述之初,隐去诗中作者的“草蛇灰线”,只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拼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讲授句意对最好能利用多媒体,用图画或动画的形式生动地描绘诗歌的片段,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发挥想象,情境联套 第一步的讲解诗意主要是教师的工作,而这一步就轮到学生了。把一幅幅内心的图画用线索贯穿,不仅需要学生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更需要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故事串讲、小作文等。先以故事串的形式讲述《江南春》——教师先引入: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诗人杜牧来到美丽的江南,他看到——甲同学,你来说。

学生甲:一路上长满翠绿的柳树,开满了鲜艳的红花,听到鸟儿唱着轻快的歌儿……

师:很好!

乙同学——学生乙:这里环绕着小山和小河,微风吹来,掀动起酒馆的旗子……

师:丙同学——

学生丙:在江南烟雨中,诗人遥望见一座座古代的寺庙。又如,以小作文形式讲授《春日偶成》,教师出示题目:“发挥想象,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春日偶成》。”

三、作者之思,最后讲述 过去,教师总是喜欢先将标准解释给出,让学生拼命地记笔记、背诵。我觉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给孩子的思想套上沉重的枷锁,使他们无法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现在都在提倡“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我的理解是不拘泥于过去,应当“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找到结论,并能自圆其说,不违真理。“语文”(文学)本发源于神话,神话即是远古人类驰骋想象的结果,如果讲授文学作品都要所谓的“正解”,那真是太可笑了。我讲课,习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在课堂末尾才点缀上标准解答。学生的回答只要人情人理,我会不吝赞赏;但是如果有学生只照着参考答案,不经思考的话,我也会不客气地给予批评。

再回到诗歌的讲述。我以为,《江南春》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学生领会诗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情感内涵。我在课堂上提问过一些学生,聪明的会根据前面的故事串讲回答“诗人的心情是悲伤的”,但是问其原因,能回答的就寥寥无几了。其实,在我国诗歌中意象的情感内涵大致是分明的,如烟雨代表闲愁、落花代表悲悯、灿烂的阳光代表喜悦等,而这和人的具体经验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对最后两句话的解释是:“作者的心里产生一种淡淡的闲愁。为什么呢?大家在烟雨朦胧的日子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春日偶成》的最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也是一个重点。这首诗的作者是理学家程颢,他的思想自然不是小学生能理解的。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知晓比较浅显的含义即可:人们不知道我游玩之时内心是多么快乐,只说我像个小孩子一样偷闲到处瞎逛。以上,我通过讲述两首诗阐明了自己的古诗教学观。其实,小学古诗的教学形式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不应该被传统束缚,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过渡 下一篇:巧妙引导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