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时间:2022-04-23 01:35:53

诵读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部分教师忽视了诵读的教学。在实施轻负高质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文言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诵读”是不二法门。诵读能唤起美感,引发兴趣;诵读能召唤想象,激发创造;诵读能增强语感,提高能力;诵读能体会内涵,加深理解;诵读能增强记忆,开发智力;诵读能消化吸收,促进写作。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语感;轻负高质;主动探究;语文素养

很偶然地,在严济慈图书馆找到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其中一篇《熏陶孩子的书卷气》里说,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在寒假的一天下午,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居然背下苏轼《赤壁赋》的全文。李镇西一直强调他的女儿——李雁晴,天资并不超群。但因为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别是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诵读),小学并不出众的她,中考顺利考入成都市重点高中石室中学,高考进入四川大学,而李雁晴的语文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这个故事似乎告诉了我一个答案。

文言文作为传承我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的感悟、鉴赏能力,加强自身文化素养都将有所裨益。而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因为中考时对文言文朗读和背诵较难涉及,就忽视了诵读的教学。我们教学文言文,难道仅仅是应付中考的测试吗?程红兵老师说:“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由于年代的久远,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许多学生觉得深奥难懂,望而生畏。于是,有些老师就用大部分时间来讲解词义语法、句子翻译,把疏通课文大意作为教学主要目的,把一堂文质兼美的古文课上成了简单的古汉语教学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我们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绕不过的坎。

在实施轻负高质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呢?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又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我就从教二十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杜卫认为:“审美能力正是人积极地寻找情感解放和提升,并由此开创人生境界的能力。”教材中的选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乐美。而诵读则是感悟和再现这些美的最好办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渲染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品味文章独特的意境美,唤起美感,从而引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写道:“国文教师教古文时,喜欢在课堂上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的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读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自此爱读辛弃疾的词。”我在课堂上经常范读课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与朱元思书》时,通过范读,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兴趣盎然。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好的老师,也是唤醒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自我体验意识的良师益友。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文言文就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召唤想象,激发创造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在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积极主动地去想象和再创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言文语言丰富、表现力极强,往往洋溢着耐人寻味的美,透过字里行间,这种语言美常常能令人浮想联翩,能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清晰的文字背后的景象。我和学生齐读《三峡》,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描绘的三峡的景象,去想象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再现盛夏时节的“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秋至之际的“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不同形象。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走入三峡的绝妙境地。

有关专家认为,右半脑发达与否,同其创造力的高低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右脑的参与,许多高级的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和完成的。高林生老师认为:“当今语文教学陷入理性化的误区,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诵读、意会、直觉、顿悟等非理性的方法为主要手段。”看来,语文学科不但可以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而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通过诵读,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熟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时运用语音技巧,读出作品的音乐美;运用音乐特征,找出语音链上的停延标志,恰到好处地读得层次清楚,感情自如;运用音乐和音强的特征,确立重音和语调,锤炼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根据作家隐含作品深层的思想感情,控制好轻重缓急,做好因声求气,气声合一,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作如下朗读指导:“月色”要读得轻柔,表现出月色溶溶,读出宁静的氛围;“欣然”要读出欢欣的之情,要拉长一些;“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要稍拉长,稍作停顿,有同病相怜之意,知己之感;“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舒缓、赞赏的语气语调,表现月色的清朗空明;“盖竹柏影也”,“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要拉长,稍作停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则耳”,“但”字稍延长一些,语速稍慢,声音稍轻,“闲人”两字稍微延长一下,一个“闲”字包含作者几多感慨,感情非常复杂。通过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沟通了视觉、听觉等器官。坡笔下的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和豁达的胸襟在琅琅读书声中,在感觉的沟通中得到充分而酣畅的表现。

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情感感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诵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训练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徐雄群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离不开诵读。有部分教师认为,对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这样就可以应付考试。此言差矣!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和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知识应该由学生主动地获取,以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而熟读的结果就自然地记住,能背诵下来。随着学生的积累,他们慢慢地品味出其中的含义,触类旁通,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诚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学生通过诵读,比较容易体会文章的内容、情感、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增强记忆,开发智力

诵读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余秋雨在《坡突围》中说:“据王巩《甲申杂记》记载,那个带头诬陷、审问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坡的情况。他说:‘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都记得清清楚楚!’”坡之所以记忆力超群,得益于少年时因严父教导,将不少古籍书目抄写多遍,直至能背诵。通过强化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通过记忆背诵佳作名篇,还可以从中学习并掌握更多更好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消化吸收,促进写作

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文言文语言精练而有韵味,教师应抓住这一点,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含英咀华,学会古今对比,领悟妙处,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如通过诵读《小石潭记》,让学生感受到小石潭“凄神寒骨”的清幽环境,体会到柳宗元忧伤悲凉的心境。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使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我们诵读的那么多名篇佳作,文中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词、句、段、篇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和加强诵读教学,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在读中陶冶情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轻负高质。

作者简介:徐雄群,金华市婺城区罗埠初中,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上一篇: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特质性研究 下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