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为教师专业成长掘一口智慧之井

时间:2022-04-23 07:17:48

教育写作:为教师专业成长掘一口智慧之井

我最喜欢这么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两座一前一后的大山,山上分别住着两个小和尚。每天到山下的小溪打水成了两人共同的、也是必须的工作,他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三年。有一天,前山的和尚发现后山的和尚并没有下山打水,便去探望他。后山的和尚说他已经挖了一口井,以后再也不用下山打水了。前山的和尚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你每天和我一样念经、打水,没看你挖井嘛?”他的朋友告诉他,原来他每天下山打水前都坚持挖两桶土,从不间断,三年下来,这口井也就挖成了。

教师的工作和这两个和尚打水有很多相似之处:每天几乎做着同样的工作。如果只是让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注定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小和尚正好代表着两类老师,有些老师只是把昨天复制到今天,今天再复制到明天,其结果只能是从平凡走向平庸;而总有一些老师在默默耕耘的同时,从不停下学习、思考、研究的步伐,结果他们在平凡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样的老师无疑是智慧的。其中,对待教育写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老师对待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也曾经有过一个“文学梦”,90年代的苏北小城,一个学生的业余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除了宿舍和班级,我跑得最多的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当然还有校门口租书的那个小屋。在这些地方,我借了不少书,读了不少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阅读《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时的那份感动。这样的阅读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工作以后。那几年,我每年差不多要花去一两个月的工资买书,同时,还会订四、五份报刊,《人民文学》《读者》《小学语文教学》……这些杂志直到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房里。

看得多了,逐渐就有了写的冲动。开始是写日记,大概记了三年多的时间,可惜后来没有坚持下来。最用心去写的是一些随笔、散文,也慢慢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那时候投稿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凭最原始方法:抄写,还要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抄,因为这里承载着自己的梦想。接着写投稿信、再投稿,然后就是遥遥无期地等待。终于有一天,在我们地方报纸《淮海晚报》的副刊上读到我的文章,我实在有些兴奋,忍不住叫出声来:“我的文章发表啦!”同事们拿来报纸,看了半天都找不到。我这才注意,这些文章都是用笔名写的。这个笔名叫“路远”,取自屈原的名句“路漫漫而其修远兮”。那以后,我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上陆陆续续发表了几篇文章。

就这样,在写的过程中,我慢慢养成了留心生活、静心思考的习惯,收集素材、捕捉灵感的习惯。就像很多成功后的作家总结的那样,我也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就说那篇发表在《江苏教育》上的文章《让语文课“活”起来》,是我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用“幽静”和“陶醉”两个词语造句,所造的句子有一些联系,我就在想能不能用这两个词语造一个句子呢?于是我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孩子用这两个词一起来造句,学生也觉得很新颖,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热烈,效果也很好。于是,就有了这篇教育处女作。

这篇小文章的发表,让我明白: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是教育写作的最坚实的基础。

从这篇小文章发表之后,我也开始试着写一写教学论文,但直到第二篇文章发表已经是四年后的事了。现在回想一下在那段时间里写的所谓的论文,基本上是拼拼凑凑,加上一些自己也弄不明白的理论术语。这种文章,想要发表真是天方夜谭了。也许是早些年阅读、写作的习惯还在,除了写一些完成作业式的所谓的论文以外,在教学中如果有了那么灵光一闪的时刻,我也会记录下来,再去投稿。终于,2004―2006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这些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我又陆续发表了几篇小文章,这确实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因为这几年,我都在民办学校里滚打,有时还要为明天在哪儿上班而担忧,是这些文字,让我感觉到自己还在思考,还在前进,还在成长。

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困惑给了我第二点启示:教育写作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类文章,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论文,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课题研究计划、报告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写的很多的文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表达形式,就像那些文学大师,有的人精于小说;有的人的长于散文,有的人主攻诗歌,其实我们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在讨论教育写作的问题,我们一起读了他最近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教学设计,应该说这篇设计很有新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设计意图也写得很深刻;另一篇是教育叙事,事情也讲得比较清楚,但相对“教学设计”来说,叙述得还有些单薄,要表达的观点也不够集中。读完这两篇文章,我的第一体会就是,这位老师更适合写“教学设计”类的文章。

再回到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从第一篇文章到后来陆续发表的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教学案例,像后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表的《读写结合,体会妙语》,在《江苏教育》发表的《关尹子是称职的老师吗》都属于这类文章。我一下子顿悟:我适合写“教学案例”。直到现在,这类文章是我发表最多,也是我写作过程中最得心应手的。

那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了,是不是就不要写别的文章,特别是“论文”了呢?我想并不是这样。不过,有了恰当的表达形式,就可以多练笔,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过几次,自己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这对于教学论文写作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我的第三点体会就是:论文写作也不难。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教《特殊的葬礼》,这位老师抓住“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这一点,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说读的是气势磅礴,豪情满怀。但我发现,这一自然段的开头有一个词:“原来”。这就告诉我们,下文所描述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去,而文中越是把瀑布的过去写得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就越发人深省。把握文本这一宗旨,我在教学中抓住“原来”这一词语再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就比较容易读出对大瀑布不幸命运的悲叹。有了这次“听”和“教”的体会,再联想到平时我们见到的最多朗读指导就是要求读整齐、读响亮,或者就是“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等现象,于是就有了文章的题目:不妨换一种读法。可以说如果这样写下去,这还是一篇教学案例分析。就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又回忆起其它几个有关朗读指导的案例,并进行了分类,也就是:1.准确解读文本,必须换一种读法;2.多元解读文本,提倡换一种读法;3.深度解读文本,可以换一种读法。把这三则案例写在同一篇文章中,并对每则案例进行了适当的论述,这就成了一篇完整的论文。这篇文章发表在了《小学语文》中。可见,从自己擅长的表达形式到“论文”写作并不是特别难,但这个过程对很多老师来说却是必须的。

一路走来,教育写作让我慢慢养成了冷静面对问题的习惯、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教育写作还让我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生发新的教育灵感,创造着别样的精彩;教育写作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成功与收获,让我的专业成长之路走得更坚实,更从容。

(蒯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15028)

上一篇:十年课改,我们在路上 下一篇:仰 望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