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课堂实录

时间:2022-09-25 07:03:36

《争论的故事》课堂实录

【名师档案】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员,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镇江市“169”科技骨干,句容市“313”拔尖人才。曾获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镇江市封闭式赛课一等奖等奖励。在省内外多次应邀执教公开课并受到好评,有多篇文章、教学案例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等刊物。

教学内容:《争论的故事》(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时间:2011年4月1日

教学场合:“善学:我们的教学主张”名校课堂巡礼(镇江句容站)

教学年级:三年级

一、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争论的故事。

师:“争论”二字要强调一下,再来!

生:争论的故事。(“争论”二字明显强调)

师:同学们都爱听故事,对吗?关于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个故事的故事,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印度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傻、二傻和三傻,他们一个比一个傻。国王着急呀,遍请名师,用各种方法来教育,都没有效果。可是,有一个老师却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让仨傻不傻。知道他怎么教的吗?

生:(摇头)

生:讲故事?

师:猜对了,就是讲故事!用故事来启发智慧。为此,这个人还编了一本书,叫《五卷书》。这本书后来就流行了整个印度,成了印度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教科书。你看,故事能让人变聪明,故事能让人长智慧!是不是更喜欢故事了?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打开书。

二、读课文,教给阅读方法

师:故事在课文的2到5自然段。读故事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叫“边读边想”。

(师板书:边读边想)

师:要想当时的情景,想背后的含义。好,开始默读思考,在书上作出记号和批注。

师:好,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这个故事。请你来读。

生: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师:读到这儿就可以想:以打猎为生,说明兄弟俩的箭法一定不错。

生: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

师:“一群大雁”,说明大雁的数量不少,(指课件上的图)见过大雁吗?脑海中浮现它们的样子――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嘎嘎”叫着,从兄弟俩的头上飞过。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师:“很想”,说明他们很饿,急需进食。凭他们的箭法,这个想法完全能做到,但他们心动了,却没有立即行动。要读出“很想”的味道。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突出了“很想”)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然”在这儿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可以想想哥哥的表情,还可以想想大雁。

生: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来评理。

师:这儿要停得长一些,要想到,兄弟俩又把刚才争论的话给老人说了一遍,老人还要思考一下,需要时间。

生: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师:知道什么叫“两全其美”呀?

生:哥哥高兴,弟弟也高兴。

师:对!就是双方都满意,也叫“皆大欢喜”。

生: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目瞪口呆,都愣住了。

生:兄弟俩很后悔,不该争论,白白浪费了时间。

师:很好,边读边想,就能读出味儿来,还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事里的兄弟俩为了什么而争论?

生:他们在争大雁怎么吃。哥哥要煮了吃,可是弟弟却要烤了吃。

师:简单地说,就是为大雁的吃法而争论。结果呢?

生:结果,等他们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也就是飞走没吃成。

(在交流中,师板书)

兄――煮

飞走没吃成

弟――烤

师:这是盛老师讲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争论的故事。有人说,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盛老师讲故事”,你认为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这就是盛老师讲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书上的题目好。

师:好在哪里?

生:故事讲的是兄弟俩在争论,所以题目就叫“争论的故事”,这样可以吸引读者。

师:是的,课文是房子,题目是窗子,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房子”里的东西,这样的题目才好。

三、品争论,领悟故事内涵

师:看来,“争论”二字,值得品味。既是“争论”,肯定离不开人物说的话,让我们再次聚焦他们的对话。(出示“争论”部分的文字)

师: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读)

师:再反过来,女生读哥哥的话,男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再读)

师:这样的语言,一读,争论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弟弟这样说:(出示)

鸭子可以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大雁也可以烤了吃。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比,你觉得怎么样?(出示)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像争论,改过的句子不像是争论。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争论的味道很浓,改过的句子没有争论的味道,味道不浓。

师: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同样的意思,说法不同,感觉就不一样了。奥妙就在那几个问号和感叹号里面,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轻读)

师:既是争论,则不光有它的语言方式,争论的人还有他们特别的表情和动作,有没有想过他们争论时候的样子?

生:他们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生:好像要打起来的样子。

师:(出示插图)看看这幅图,这就是兄弟俩争论的情形。你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要知道,这就是在打仗――打口水仗!看到口水了吗?(生笑)

师:读出这种感觉。同桌再练习一下。

(同桌练读)

师:谁来表演一下?争论也是需要勇气的。(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

师:怎样读好对话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要注意表情,还要加上动作。

生:语气要是争论的感觉。

师:老师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还要注意提示语:“不以为然”,不同意,还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大声争辩”,声音要高起来。“很不服气”――做个不服气的样子我看看。

(生学不服气样。众笑)

师:读的时候,提示语不读,但要把它的意思放在自己的话里表现出来。

生1: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生2: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生1: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2: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看看,熊老师现在看你们的目光是什么目光?

生:赞许的目光!

师: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读得好!

师:是的,读得真好!我都想试试了,谁愿意跟我合作?(指名一举手男生上台)看看我们哥俩是怎样激烈地争论的。谁先来?

生:我先来。

师:女士优先,还是让我当哥哥吧。(生笑)

师:我现在是谁?

生:哥哥。

师:当然,你就是弟弟了。(转向学生)你们干吗?

生:看!

师:对,坐山观虎斗,看我们争论,打嘴仗。

师: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满怀向往)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很有主见的样子)

师:(提高嗓门)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很不服气,也提高嗓门)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当然不行,跟你说了,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不好!(强硬起来)

生:……

师:大雁煮了吃好。

生:大雁烤了吃好。

师:(语速加快)煮了吃!

生:烤了吃!

师:煮!(态度坚决)

生:烤!(更坚决)

师:(挥着拳头)就煮就煮就煮就煮!

生:(也挥着拳头)就烤就烤就烤就烤!(生拍手大笑)

师:这就叫什么?

生:争论!

师:如果不是有个老人经过这里,我们还要不停地争论下去,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争论不休!

师: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争得热热闹闹,哪知道――(出示,齐读)

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这是个古代的笑话故事。你觉得,兄弟俩可笑吗?

生:我觉得他们挺可笑,不去射大雁,老在这儿争论,结果大雁飞了。

生:他们很可笑,大雁还没到手呢,就想着怎么吃。

生:他们白白让大雁跑了,失去了射大雁的机会。

师:是的,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机会就像大雁,一转眼就飞走了。你觉得机会还像什么?

生:机会像小鸟,一下就飞走了。

生:机会像天上的白云,很快就随风飘散了。

生:机会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转眼就奔向远方了。

师:还有人说,机会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发现损失惨重。所以,机会来了,要一下能够抓住它。因为,机不可失――

生:时不再来!

师:在书上记下这句话。记下这句话,这故事就读出味了。

师:读过之后还能有所思考和启发,这就是故事能让人长智慧、变聪明的原因。看看,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出示课文后面部分)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师:为什么同学们的话没有提示语?

生:同学们都抢着说,七嘴八舌的,来不及写提示语。(笑)

生:这样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生:说的人太多,不知道是谁说的,就不写提示语了。(笑)

师:是的,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了什么。写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才好。

师: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同学们说了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写下去了。

师:是的。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十二个小圆点让我很羡慕,也很佩服。盛老师的学生太会说了,太能说了,难怪盛老师不时地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就像我看你们一样。

四、读原文,拓展阅读视野

师:兄弟争雁的故事出自清代的笑话集《笑林广记》,原文是这样写的:(出示)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pēng)。”其弟争曰:“宜燔(fán)。”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这是一段小古文,读小古文的时候,一开始的速度要慢一些,这样就容易读出停顿和节奏,先自己轻轻地读一遍。

生:(轻声朗读小古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明白小古文的意思吗?能说说这里的“烹”和“燔”是什么意思吗?

生:“烹”就是煮的意思。“燔”就是指烤。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中的故事来理解的。

生:还有,“烹”下面的四个点,表示把锅放在火上煮。而“燔”旁边是火字旁,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烧烤的意思。

师:看来小古文也难不住充满智慧的你们。古人说话写文章就这么简洁但却不失生动,读起来还显得特别有文化。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五、读“快板”,深化故事理趣

师:古人说得文乎,老师也不含糊。老师把这两个傻兄呆弟的故事编成了“天津快板”,送给大家好吗?没有板儿,可以击掌,也可以轻轻拍打桌子。要读得风趣幽默,具有讽刺意味。

(播放伴奏,师生同唱)

兄弟去射雁,群雁在蓝天。

老大张弓搭上箭,未射先开言:

“射下雁一只。煮汤解解馋。”

老二急忙说:

“煮汤不好喝,烧烤味最鲜!”

谁也不服谁,争得红了脸。

老农出主意:

“一人分一半,煮吃烤吃各自便,岂不美两全?”

兄弟齐说好,搭箭再向天,

咦?雁呢?

早已飞得看不见,看不见。

哈哈……

师:老师把小古文和改编的天津快板发给你们,喜欢的话可以多读读。回去把“兄弟争雁”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和家人听,你可以说书上的故事,可以用小古文说,也可以用快板说唱,好吗?

生:好!

上一篇:课改,让我不断改变身份 下一篇:让特色课程助推女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