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与产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23 06:19:19

新生儿窒息与产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查找、分析发生窒息的产科因素。结果羊水过少、脐带因素是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8.2%、39.74%。而早产、产前出血及妊娠合并症是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主要因素。结论产前定期检查,产时对筛选出的高危孕产妇作胎儿重点监护,及时防治胎儿窘迫,适时结束分娩,是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关键词】

产科因素;新生儿窒息;预防;监护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问题,是围产儿死亡及影响婴幼儿正常发育与健康的重要因素[1]。本文通过对78例窒息新生儿的产科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找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产科质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分娩孕28~43周无畸形新生儿125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78例,占6.21%,其中轻度窒息66例,占82%;重度窒息12例,占15%。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按照Apgar评分方案。出生1min、5min、10min分别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也称苍白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也称青紫窒息;8分以上为正常。

1.2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

脐带因素、羊水因素、早产为窒息的主要原因,而重度窒息中,妊娠合并症和产前出血为首要因素,滞产、缺氧、产钳术可导致胎儿颅内出血,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接近胎儿娩出时使用麻醉剂、镇静剂都可引起新生儿窒息。而有妊娠合并症或早产的发生重度窒息的比例较高。

1.3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的关系

78例新生儿窒息中,产前有胎儿窘迫60例,占76.92%。

2讨论

2.1新生儿窒息的因素

常见的窒息原因主要有母体因素、胎盘因素及产时因素。

①母体因素:孕母患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肝肾疾病、重度贫血和急性传染病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由于全身血管痉挛从而引起胎盘供血不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可发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死亡。胎膜早破使早产率及宫内感染率升高。羊水过少时,胎头受压时间过长导致宫内缺氧。过期妊娠时胎盘老化,胎儿营养物质供养受限,也可使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增加。孕母的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等都能引起新生儿窒息。

②胎儿因素:脐带的缠绕、扭转、打结、过短等异常均可造成胎儿血循环障碍,引起胎儿缺血缺氧,发生胎儿窘迫[2]。本组资料显示,脐带因素占39.74%,居首位。羊水污染反映了胎儿可能处于缺氧状态,羊水过少使羊水更为粘稠,污染程度更重,在分娩时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胎心率改变是急性胎儿窘迫最明显的临床征象,若胎心监护出现频繁晚期减速,提示胎儿缺氧储备功能不佳均应尽快终止妊娠。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窒息中产前胎儿窘迫占76.92%。可见胎儿窘迫为新生儿窒息的早期信号。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和肺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呼吸运动弱,使气体交换功能差,故早产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尽量避免早产,对先兆早产或因某种因素需终止妊娠时,分娩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

③产时因素:新生儿窒息的产时因素主要是剖宫产、滞产及第二产程延长。择期剖宫产儿未经产道挤压,出生后肺泡内液体不易排出,容易发生肺透明膜病而致呼吸窘迫。产程延长导致产妇体力衰竭,手术干预增加,新生儿窒息也增加;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素使用不当。手术产如产钳、胎头吸引不顺利等也可造成新生儿窒息[3]。

2.2措施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暖极为重要,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重度窒息儿12~48h后开奶,过早喂养可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吞咽反射差的婴儿可引起呛咳误吸等,所以喂养时应少量多次。宫内窘迫所致窒息者,应在胎儿娩出前做好抢救工作。注意观察婴儿的面色、哭声、心率、大小便、呕吐物、肌张力等。

总之,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很多,多种因素相互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做好孕期保健及产前检查对高危妊娠及早筛查,防止早产儿、过期儿。加强产时的监护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早发现胎儿缺氧,把握分娩时机,适时的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3-217.

[2]王小莉,张坦,吴钟瑜.超声评价宫颈形态变化对早产的预测.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4):324-326.

[3]吴鲁萍,武超,万小平.静脉多普勒流速曲线与胎儿循环的研究.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4):327-330.

上一篇:腰夹脊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IL—6和β—E... 下一篇:三七的药理作用分析及真伪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