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11 01:01:03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80例,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80例通过护理干预,只有7例患者出现再次衰竭,复发率8.75%;对照组70例中,37例患者出现再次衰竭,复发率3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因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因而导致心脏血液输出量的减少,难以满足机体需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是各类心脏病发展到最终阶段时出现的几乎不能避免的综合征[1]。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在同期心血管患者中只占20%,但其病死率达到了40%,因为该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公共问题[2]。慢性心力衰竭的治愈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对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治疗期间护理情况密切相关,对山东省高密市开发区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护理干预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接受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34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7.34±6.98)岁;心衰病程4个月至20年,平均病程(6.74±7.35)年;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8例,高血压41例,52例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诊断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小房间,使外界的干扰尽量减少。病房中的硬件设施尽量齐全,配备电视能够调节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舒适、幽雅、通风良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1.2.2加强健康教育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综合性的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配合程度和主动参与意识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可将心力衰竭的病因、发展以及预后,治疗的主要方法,加重心力衰竭的因素和日常预防保健方法制成宣传卡送给患者及家属,或者以宣传单的形式印发各种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通过尽量多的途径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

1.2.3心理护理

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常年卧床,很容易出现累赘感,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再加上对死亡的惧怕和日常的焦虑,易产生悲观心理[3]。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在生活中给予帮助。根据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焦虑程度和不同性格等诸多因素准确的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和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应用劝导、鼓励、启发、支持、暗示和解释等方式,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给予及时耐心的劝导和鼓励。在治疗中,要耐心的倾听患者所诉说的各种症状,并作详细的解释;在护理中,要经常细心的与患者交谈,同时注意尊重其人格,让患者体会到家的温暖,减轻恐惧和孤独感。另外,鼓励家属进行陪护,让患者感到安全舒适,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1.2.4合理安排饮食

给予低盐(每日少于5g)、低脂、低热量(每日1200卡左右)且易消化的食物,本着少量多餐的原则,特别是晚餐,注意不宜过饱,且饭后不宜再进食,以免心衰加重。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饮食合理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每日的进餐情况进行监督,严禁烟酒,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而诱发或者加重心力衰竭[1]。

1.2.5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安排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强调动静结合。白天除了有规律的午休外下午应再有数小时安排卧床休息,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急性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依照病情调节,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新,患者所穿衣服及被褥要舒适干净,鼓励患者翻身咳嗽,并为其定时按摩,床铺保持平整干燥,防止压疮。待病情稳定时可适当活动,每日坐椅2次,一次15~30min,有利于心力衰竭症状的减轻。心功能好转之后可早日下床做气功、散步、太极拳等活动。适当的步行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到达心脏,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1.2.6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使患者明白依从性的关键作用,若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应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来告知患者服药的目的、药名、剂量、用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并严格遵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决定漏服、停服、多服或少服,使患者提高自我的监测能力,每日的药疗护士应该送药入口,之后方能离开;对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侧重于患者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解,使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1.2.7减少心力衰竭诱因

①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处于感冒多发季节时一定要注意保暖,禁止去公共场所,若有发生需及时积极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根据各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平日在不出现症状的情况下适当活动。③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要和蔼、体贴、亲切、周到,消除其思想顾虑,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保持稳定的情绪。情绪激动时会增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全身小动脉出现痉挛从而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进而导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1]。④预防并控制心律失常,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预防并控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3]。所以要避免诱发因素,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从而减少发生心力衰竭。

1.3统计学方法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且病情不断发展,极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可能性较大,进而丧失治疗的信心,此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很多种方法,保证患者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规律,饮食合理,预防呼吸道感染,活动量适当,戒烟、戒酒,自我识别,指导心理调节等。同时,要坚持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换药或者停药,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定期进行心电图、心功能的测定,检查体重和水肿情况,若发生异常要及时治疗。

通过护理干预患者了解到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阻滞病情的复发和恶化,并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再次衰竭的复发率降低,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英.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233-1234.

[2]张玉芝.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和遵医行为干预效果.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84.

[3]周锡平.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33(6):280-282.

上一篇: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输液中的应用与护理 下一篇:依托于伤口小组的压疮管理在我院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