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性”小注

时间:2022-04-23 05:33:34

【摘要】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cise meaning of the term“Front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By comparison of definitions in two different diction...

Notes on“Frontality”

――The Pewerequisite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华正阳HUAZhengyang

摘 要:本文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探究“正面性”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通过对两本艺术类辞书中“正面性”定义的比较并上探古埃及艺术,对“正面性”与“平行透视”做出了区分。进而指出建筑中“正面性”是科林・罗与罗伯特・斯卢茨基所谓“现象透明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关键词:正面性; 透视; 投影; 立面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cise meaning of the term“Front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By comparison of definitions in two different dictionaries of art and by exploring ancient Egyptian arts, this pape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Frontality”and “Parallel Perspective”.Thus it will be indicated that“Frontality”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defined by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

Keywords:frontality; perspective; projection;facade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067-03

如今,在坊肆间有关建筑学理论的译本或著述中,往往会遇见“正面性”这个字眼,而且每每会在随后的括号内看到译著者附上原文“Frontality”。不过,对其涵义却罕有精准的注解。我们隐约感觉这个外来词大概指建筑的某类形式特征或者某种观视方式,可心中总存一点似乎确有些迂的疑惑:“正面性”究竟为何。

1美术史中的“正面性”

根据《韦氏足本词典》的解释,“Frontality”有两个义项:(一)雕塑中,完全没有侧面姿态的正视面程式化构图;(二)绘画中,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画面平行的面。相关词条是为“law of frontality”,即所谓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或“正面性惯例”。而韦氏词典的艺术类词条多采摭美国艺术技法研究专家拉尔夫・迈耶(Ralph Mayer)的《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A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该书中相关词条是为“frontal depiction:即通过正视面表现人物、物体或场景。所谓正面性传统是指严格地运用正面成线法进行表现(即平行透视)。正面性是埃及艺术的构图指导原则。站姿或坐姿的贵族人像都通过正视面角度来表现,并且左右通常几乎完全对称。”①然而,英国艺术史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在《艺术词典》中的解释却有所不同:“正面性,是丹麦学者尤利乌斯・朗厄(Julius Lange)在《早期希腊艺术中对于人物的表现》(Die Dar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altern griechischen Kunst)一书里新造的术语,用来描述绘画或雕塑中使用前视图而不使用透视图的做法。他用这个术语特指早期文明的艺术。”②两相抵牾者在于“正面性”是运用透视法还是投影法,两相共识者在于“正面性”源自早期艺术,尤其古埃及艺术。

众所周知,透视法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物体的方法,通常指全景和整体结构。表现透视也有许多方法,大致分为几何法和错觉法两大类。而艺术家为实现他所期望的空间秩序及深度效果,常常会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艺术家主要运用的几何法称为线性透视,它基于画面上或真实或想象的结构。其中,画面是由绘画的物质表面如画布和纸张等所代表的想象平面,而与画面间成角度的平行线汇聚到地平线上的灭点,由此暗示物体在画面之外的距离。线性透视的表现方式又分为三种:1、斜角透视(三点透视);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3、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图1)投影法则没有灭点,也就不产生近大远小。

勿庸赘言。如果依照迈耶所述,正面性是严格地应用平行透视的结果,那么遵循正面性原则的艺术品从整体结构上必定表现出单一视点、单一灭点,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和景深效果。而如果依照露西-史密斯所述,正面性是正视面投影的结果,那么遵循正面性原则的艺术品从整体结构上必定没有灭点、没有景深。

现在让我们回到朗厄研究的起点,来看古埃及艺术。(图2)诚如法国学者萨洛蒙・雷纳克(Salomon Reinach)在《阿波罗》(Apollo)第三章“埃及、迦勒底与波斯”中所言:

“在悠长的历程中,埃及艺术从来没有摆脱因袭的桎梏。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丹麦考古学家朗厄提出的‘正面律’。所有的形象,无论站着的、坐着的、走着的或静止的,都正面直对观众;头顶、颈部和肩部连接处、以及身体的中心,都处在同一个垂直面上;凡是违背这个垂直的立柱体的形态,换句话说,凡是稍微向左或向右的偏倾,都是不许可的。当几个人物形象集合一个台座上时,它们的垂直轴心,必须互呈严格的平行状态。埃及人从来不表现一个人物把身体重量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腿轻轻着地……”③

这真是韦氏词典第一个义项的最佳诠释。不过,这里所谈论的是圆雕,而浮雕和绘画并不完全如此。(图3)

“在浮雕和绘画中,则除了少数的例外,整个形象都是侧面的,然而说也奇怪,眼睛和肩膀却又转向正面……绘画……完全忽视透视法,以于两个人紧挨着的话,第二个一般就画在第一个的上面。”④

这便是通常所谓“侧脸,正面肩”。

由此可见,朗厄严格意义上的“正面律”只适用于古埃及的圆雕,以及古希腊、中国、日本、波斯、亚述、巴比伦和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一些雕刻。⑤然而,不论圆雕、浮雕还是绘画都没有灭点、没有任何透视缩短法的形迹;并且浮雕和绘画“侧脸、正面肩”的形式也否定了单一视点。因此,正面性与投影法相近而与透视法相远;正面性与平行透视或说一点透视存在着距离,惟一相似者是高度强调与画面平行的正视面。或许,“正投影的平面视角”恰为正面性最简洁、精到的注解。⑥大约这便是韦氏词典第二个义项的所指。

于是当我们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印象派、立体派、后立体派绘画时,比如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晚年的作品《圣维克图瓦山》(Mount Sainte Victoire)、乔治・布拉克(George Braque)的《葡萄牙人》(The Portuguese)、胡安・格里斯(Juan Gris)的《静物》(Still Life)、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的《三张脸》(Three Faces,图4)、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ésienne),画中所谓的正面性便显而易见、不难理解了。另外,还不能忘记勒・柯布西耶的绘画(图5)似乎表现出更为严格的正面性。

2建筑中的“正面性”以及和“透明性”的关联

现在回到建筑学领域。我们知道科林・罗(Colin Rowe)与罗伯特・斯卢茨基(Robert Slutzky)的“透明性”(Transparency)正是从“正面性”开始的形式分析。问题是:建筑能与绘画或浮雕相对应吗?

对此,罗敏锐地注意到:

“颇富意味的是,加歇别墅(Villa Garches)的出版照片倾向于最小化斜向景深的因素,而包豪斯校舍的出版照片则几乎一律倾向于利用这些因素做文章。包豪斯校舍斜向视点的重要性通过工作坊翼的透明角部以及诸如宿舍阳台、工作坊入口上方挑板之类的特征一再强调,可要理解这些就必须放弃正面性原则。”⑦(图6、7)

那么建筑立面(facade)自然应当得到高度重视,罗也正是如此解读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朝向花园的立面:

“看出玻璃和混凝土的物理面”

“底层凹进的墙面由限定屋顶平台的两片独立墙体再度定义。而侧墙上作为水平连续窗收头的玻璃门同样呈现相同深度。勒柯布西耶据此给人这么一种念头,紧贴着玻璃窗后面存在一个与之平行的狭缝空间。当然,他也就此暗示该空间背后有一界定它的假想面,底层墙面、屋顶独立墙、玻璃门的内侧壁都构成其中一部分。”

“第三个平行面……限定露台后部的墙面,并为其它平行维度再次重复:花园阶梯、露台和三楼阳台的扶手或护板。”

“加歇别墅中,勒・柯布西耶以对正面视点的高度重视(视点最好只有极轻微的平行透视变形)代替莱热的画面”(着重符号为作者所加)⑧

“视点最好只有极轻微的平行透视变形”再次印证了之前理解无误,正面性远离透视。而“以对正面视点的高度重视代替莱热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罗所解读的五个面:1、玻璃和混凝土的物理墙面;2、底层墙面、屋顶独立墙、玻璃门的内侧壁构成的假想面;3、露台后部的墙面所在面;4、花园阶梯、露台的护板所在面;5、三楼阳台的扶手所在面;它们都与正面视点所代表的画面平行,且层层排列、紧紧相依。(图8)

还不仅仅是立面,罗甚至用相同方式去解读平面。假如我们从天空俯瞰:1、由阁楼和椭圆小阁的屋顶、独立墙顶端、奇特观景台的顶部所组成的面;2、屋顶平台所在的面;3、三楼阳台;4、二楼露台;它们同样相互平行、层层相依。(图9)

从“正投影的平面视角”出发,按立面(facade)地看,才能观察到这种层叠的现象。由此,罗与斯卢茨基才能继续深入分析表面与深度之间模棱两可的现象透明性。或许可以说,正面性是体验甚至创造现象透明性的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条件。我们不能不小心地细辨,以免各种各样的误会。

作者简介:华正阳(1982-),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2006级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

① MAYER R. A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1969: 158. 该书目前有两个中译本:《最新英汉美术名词与技法辞典》,连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邵宏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即再版《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邵宏等译,岭南出版社,1992)。引文处参照这两个译本。

② [英]露西-史密斯. 艺术词典[M]. 殷企平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7. 原译文为“前视性”,译者以此避免由于中文“正面”的其它含义而带来误解。此外,原文“《造型艺术中人的形态》(Die menschliche Gestalt in der bildenden Kunst)”实际有误,引文已更正为“《早期希腊艺术中对于人物的表现》(Die Dar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altern griechischen Kunst,1899)”,为尤利乌斯・亨里克・朗厄(Julius Henrik Lange,1838-1896)身后出版的德文著作。

③ REINACH S. Apollo: An Illustrated Manual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roughout the Ages[M].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924: 20. 此书有中译本:《阿波罗艺术史》,李朴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即再版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

④ 同上,第21页。

⑤ 哈拉普. 艺术的社会根源[M]. 朱光潜译. 上海: 新文艺出版社, 1951: 57.

⑥ 董豫赣. 极少主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9.

⑦ ROWE C. Transparency: Literal and Phenomenal[M]//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England: MIT Press, 1976.159-183

⑧ 同上。

上一篇:建筑与建筑理论 下一篇:以极少主义的方式“连接”:阅读利口乐工厂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