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时间:2022-04-22 11:25:06

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不仅是关系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繁荣。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从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了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就业门路;拓宽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1]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地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大学毕业生的热诚关怀。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已由2004年280万人增至2011年的660万人,据教育部门估算,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90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在2009年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96万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历年来最低的,就业率只有70%。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就业率是根据高校的签约率进行统计的,而签约率与真正的就业率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有些学生和用人单位签定的协议缺乏真实性。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显示: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仅为45%,并且其中仅有37%的学生对于找到的工作满意。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就业人数比统计的数据更少,就业率更低。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仍然很庞大,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失衡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区域失衡。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市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仍然不高。最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为了今后职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择业时更愿意选择到发达省市工作。二是院校类别、层级就业失衡。从教育部的相关资料得知,部属院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省属院校,本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要强于专科、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而一般院校、地方院校尤其是处于西部地区的地方院校毕业生成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三是学科专业失衡。理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缩小,公务员难考等影响,就业渠道变窄,另外有些“时髦”专业、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就业困难。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针对以上分析的全国范围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

(一)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学的全过程

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增设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一学期,均安排有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做到系统、科学、规范。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设置时应做到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整体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实用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教学形式尽量做到丰富多彩。[3]如,大一新生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主要是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学第二年和第三年,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素养,从理性出发,根据本专业及市场要求,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就业方向。大学第四年,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就业需求信息。

(二)搭建大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平台

高校应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平台,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到工厂车间接触生产实践、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到科研机构了解科研合作等,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就业实践中,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下乡扶贫、做短期工、参加勤工俭学的就业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互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构建一套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毕业生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在就业指导、推荐和服务等方面为毕业生的就业构建一个快速的、安全的、和谐的绿色通道。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了解,积极收集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收集实用性、价值性较高的信息给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二是每年多次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做报告、谈体会。优秀校友的宝贵工作经历和经验对大学生找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作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会这个宝贵资源,开拓就业思路,把校友会作为拓宽应届毕业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三是建立信息畅通的网络。要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就业信息的共享度和及时性。[4]通过网络快捷、高效、动态、面广、低成本等优势及时、准确地向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关键还是大学生自己。在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只有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重视大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的基础知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积极组织大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加竞争力。引导学生考取适合自己本专业或自己今后想从事行业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此外,今后还需要加大对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素质,走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用优秀的职业指导师资去更科学地、更有效率地指导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为更有效地解决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这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多管齐下方能取能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2.

[2].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N].人民日报,2011-3-6(1).

[3]李娟.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0(8):35.

[4]郎红波.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8-9.

项目来源:本文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研立项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YYB20111014)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琼(1978―),女,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初探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特点及就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