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空间——建筑空间的视听语言

时间:2022-04-22 07:12:13

凝视的空间——建筑空间的视听语言

摘 要:从影视视听语言的角度观察、展示、诠释建筑空间的设计内涵。让建筑空间具备视听语言语境。对建筑空间产生如何从写“景”到抒“情”以及最终达“意”的循序渐进的空间体验。

关键词:建筑空间;视听语言;意境

帕斯考·舒宁在《电影建筑的宣言》中提到,“电影建筑的本质即使静态的建筑实体彻底转化为一个能量释放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事件活动得以呈现和自我呈现的过程。在此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出时空感的叠加,由我们的感观认知和心智构建的时间过程定义的时空感,在此,空间里物质的运动——纯粹运动学上的位移的影响本身得以显现,通过电影情节揭示叙事记忆的过程中经常相互矛盾的真相,因此获得其他方式无法呈现的空间和时间的共时性。”帕斯考·舒宁提出的概念让建筑空间成为了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对象,让影视艺术的镜头语言诠释建筑空间,让常规的建筑空间体验从空间的物理量度转换到“时间——空间的记忆体验”。

用影视作品诠释建筑空间,必须从影视制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建筑空间具备视听的元素,如何让影视作品的视听元素传达建筑空间营造的语境感受,这些感受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镜头的景别、镜头的组接方式和画面中的光线、音乐这些因素组成,让我们来找找这些元素与建筑空间语境的联系。

一 镜头语言的景位与空间的联系

摄像机的镜头像人的眼睛,能够以图像记录的方式传达视觉信息。图像记录的构图通过镜头的景位控制,不同的景别表现的内容和含义不同,所传达的建筑空间意境也不同。首先从全景来分析。在全景的画面中,视度都会很大,记录画面的气势磅礴,给人感觉很宽广舒畅,这样的心境感受多用于表现建筑空间中的大堂或者门厅的空间体验,也能够用于大型体育馆或者城市的景观广场中心的感观体验,在全景的视角下,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建筑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并能以此为起点逐步展示后面的空间组合,它赋予给人们饱满的信息量,对于后续的信息传递具有导向。其次是近景,它在视听语言功能上与全景的镜头正好互补。近景与远景的转变能表现建筑空间的递进逻辑关系,近景这种手法一般在建筑空间中多以展示细节为主,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视觉中心,让人们在这类镜头产生情绪的升华,是整个镜头语言表现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渲染气氛的节点。

在建筑空间设计的处理上,人处于设计的空间内所产生的景别变化是需要被设计者考虑的。反之在建筑空间表现上,设计师更需要深层次的懂得变化的原理,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镜头景别表现不同设计内涵的建筑空间,知道如何在影视作品使用最合适的镜头轨迹诠释建筑空间的过渡和转换,也知道如何使用景别让人的心境与建筑空间产生共鸣。

二 镜头的运动和组接方式表达的空间节奏

懂得如何选择景位与建筑空间形态形成对话关系,但如何组合多种景位去传达建筑空间的设计内涵?如何让景位从无序的信息组合转化成有序的视觉语言?这里需要解决叙述顺序和节奏的问题,节奏能让运动的镜头更好的体现建筑空间的功能与美感,让每个景位更好的相接相容相呼应。

镜头语言的节奏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变换而转换的,在讲诉故事情节起因和发展的过程时语速的节奏会放慢,在讲诉高潮或者重点的过程时,语速会加快节奏。同时镜头语言也可以随着建筑空间的不同功能使用节奏相呼应。比如展示人文类型的博物馆空间时,需要营造更宽松、舒适的感观空间体验,因此在镜头组合的节奏相对平缓,镜头的运动轨迹多使用引导型手法控制节奏,镜头叙事性的缓慢节奏与空间的递进关系相呼应。而在展示商业建筑空间时,多采用明快的镜头节奏,镜头切换要求干净利落,背景音乐更加激进,给人奋进的情绪体验。这样的不同节奏的选择能更好的展示建筑空间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其具备独特的讲述方式。也正是这些符号语言构成的不同的节奏,才有我们需要的语境,才能达到我们需要表达的设计的内涵,才可以看到建筑空间和影视动画的节奏的核心体现就是——设计的精神。

三 镜头画面中的光与空间的共鸣

光是自然中产生视觉要素的源泉,任何与视觉艺术设计相关联的形式,都会与光产生交集。如何合理运用光叙述建筑空间的意境?如何让我们的影视作品在光线中存在美感并建立对话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研究。光线的使用与镜头机位和拍摄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创作者在拍摄前的元素需要在环境中提炼,使用合适拍摄方法得到创作需要的光线效果,因此可以说摄影是用光作画的艺术。在镜头中表现建筑空间更是离不开光的因素。台湾建筑师徐纯一曾经说过“空间性表现在光与伴随的时间维度上。同一个空间形体会在时间推移中不断出现新形象。光的赋予,人的参与,最后都使这些多重形象凝结成独有的意象。”可以看出建筑空间在光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引导、塑造的功能,它在建筑空间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形态,赋予空间自然的生命力,它让我们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光的温度和亮度,也接受到它包含的更多文化意象的信息,让人作为信息接受者在建筑空间中感受动态语言的节奏。

在表现建筑空间的效果时,拍摄角度必须与建筑空间内部的光线相呼应,让镜头捕捉光线的对话联系于建筑空间的构成。例如当建筑师设计的空间以自然采光为主时,在摄影画面的构图中,自然采光区域所影响到的空间应该在构图画面中重点表现,同时要运用光在时间的元素的变化,摄影角度也会有一个同步的变化;而如果建筑空间内多以人工光源为主时,镜头会以主光源所在的位置为标准进行拍摄,拍摄时多采用空间亮度的平均值作为采光的标准,以这样的创作手法拍摄的明暗、色彩能够最完整最真实的传达空间中的光的语境。才能在镜头画面中传达建筑空间的生动、自然、富有深刻内涵的设计精神,引起镜头画面中的光线与建筑空间产生共鸣。

四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建筑空间的共鸣

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听觉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它是通过设计师的加工形成有节奏的语言,去叙述了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展示建筑空间的时,音乐如何构成与影视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对话关系,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音乐与建筑空间的共鸣,首先需要从文化背景寻找。建筑和音乐都属于文化的一个环节,具有共同的文化元素就能产生了感观上共鸣。比如欧式地中海建筑的文化背景下,配乐应该多使用小提琴、希腊排笛、竖琴等地域性特点强烈的乐器;而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中,其配乐如果是笛子、箫、古筝、琵琶、大鼓等传统乐器下,更容易让我们沁入在文化的氛围之中。中国唐朝的建筑和唐朝音乐是个典型代表,唐朝佛学的木结构建筑与壁画是当时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就可以看到壁画中形象手中的乐器以琵琶为典型的形象代表,琵琶成为演奏主要的唐代宫廷音乐——"燕乐"的乐器。因此在表现唐朝风格的佛学建筑时,琵琶的音乐更能让人在影视作品中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空间意境,也能更好的表现建筑空间中时代的文化元素。

其次从情绪节奏体现寻找共鸣。音乐与建筑空间都有自己的组合节奏,传达不同的内涵需要不同的节奏,很明显的例子我们如果听到念经和敲木鱼的节奏就感觉在佛教寺庙中,听到钟声和和唱诗歌的节奏时感觉在教堂里,同样如果展示自然环境下空旷的建筑空间,音乐节奏相对舒缓,而体现城市里狭小的建筑空间时,更需要明快的音乐节奏与之呼应。这种音乐节奏的呼应体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情绪,以音乐听觉的方式感染强化人的视觉情绪体验,让人在视觉体验建筑空间的同时听到内心的声音,从而达到音乐与建筑空间的共鸣。

这个感觉就是由声音引发的文化认同也在潜意识中对“景”的描绘。这里的对于音乐的文字叙述和对于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描写都是情怀的载体,载体之间相互呼应,人们在它们的碰撞之间联系到的不仅有画面的“景”,也有画外的“音”,最终生成的就是“境”。

我们从文化背景和情绪体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音乐与建筑空间的共鸣,究其根本是人对人文自然节奏理解的调取和还原,这种理解是不同于镜头画面的处理方式,也不等同于画面的客观性和具体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它的存在是“无对象的”、“无形的”,这种状态对于建筑空间的表现有了不同于镜头画面表现的能力,弥补了镜头画面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同时又从画面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得到补充,从而更加具体性和明确性。因此可以说音乐使得画面中的空间在听觉上获得“结构性空白”的效果,空间内容也借此由实而虚;建筑空间使音乐在视觉上获得一种实体对象,音乐借此由虚而实。画面和音乐便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对应结构,从而创造出一种视听觉结合的特殊意境。

参考文献:

[1] 李华.一个关于“电影建筑”的建筑文本[J].新建筑,2008(1).

[2] 徐纯一.光在建筑中的安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于智能光电检测的电路设计 下一篇:火电厂除灰不畅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