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趋势

时间:2022-04-22 05:01:49

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趋势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业依然是各国政府最为头痛的问题。2006年10月11日,国际劳工组织(ILO)在“八国集团”劳工部长会议上,呼吁各国采取行动,解决“无就业的增长”(jobless growlh)问题。ILO总干事索马维亚在会上说:“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球性的就业危机,必须采取全球性的反应行动。”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虽然全球经济连续四年增长,但体面就业不足的情况却没有改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完全脱节。

一、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概况

(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1、失业率高于全球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矛盾成为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失业率以2000年为分水岭,其前后表现出两个特征:

(1)2DOO年前,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情况严重。从1993―1999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约7.7%,几乎高于同期全球失业率两个百分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发达国家持续多年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较为少见。70年代末,德国、法国和大多数其他西方国家,失业率不到5%。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改变。1996年,欧盟15国中失业人数从1980年的950万人,急剧上升至1.900万人,失业率高达11%左右。其中,西班牙为22.2%,法国为12.1%,德国8.8%,英国8.2%。在这十年间,只有美国经历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黄金发展时期,其失业率一路下行,从1992年的7.5%逐年下降到2000年的4.O%的低水平。

(2)进入21世纪,经济开始复失业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为了抑制过高的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纷纷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相继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失业率有所降低,到2005年其平均失业率和全球平均数相同,都为6.4%。尤其是英国的就业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失业率从1997年7.2%,下降到2005年的4.8%,低于其他八国集团成员国,更低于欧盟平均8.0%的失业率的水平。但是,欧元区成员国的就业形势就没有那么乐观,2003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8.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预测,除非欧元区12国进一步放开劳动力市场,否则,今后5年里,欧元区失业率将只会稍有下降,到2008年时约降到7.5%。2003年到2008年,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将达8.25%。而这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预计只有5.5%。日本的失业率2005年下降到4.4%,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3.9%和3.5%,这在OECD国家中已属较低水平。

2、欧洲发达国家结构性失业严重

把欧洲各国失业率和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比较,可以发现,即使在经济持续增长时期,失业率也是居于高位的,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负相关的关系较弱。如德国,在1995―1997年间,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的变动方向竟然一致,即经济增长率由1995年的1,7%下降到1996年的0.8%,而此时失业率竟然没有升高,反而下降了4.1个百分点,1997年经济增长率上涨了0.7个百分点,失业率也随之上升了一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两者的弱相关性说明欧洲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创造上,总失业中重要的且不断增大的部分属结构性失业,因此即使在经济活动较高的时期,也不可能把失业者吸收到劳动力市场上来。主要是由于西欧各国没有像美国一样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及时加快主导部门从以物质生产向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转变,造成不能给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下岗员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就三次产业而言,美国服务业在1991―1997年间服务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达到就业人数的52%,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1996年美国经济创造的260万个就业岗位中,知识密集型务业就占了240万个,约占92%。而同期西欧各国第二产业的比例大大高于美国,如德国,1994年第二产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为38%,第三产业为60%,与美国相比,低1个百分点。就发展高新技术而言,1996年西欧各国高新技术的产值占国民生产净值的份额还不到10%,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净值的份额已达1/3左右。正是由于没能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对国内产业结构及时进行调整,使西欧发达国家不但经济增长乏力,而且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此外,在发达国家,长期没有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与低技能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的难度加大,并且一些地区还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问题。由此可见,虽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很高,市场机制运作机制已较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也很灵活,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就业问题的困扰。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1、公开失业状况表现不均衡

对发展中国家90年代以来的失业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失业率普遍升高的情形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呈明显的两极分化。一些地区的失业率很高,就业形势恶化,甚至出现了就业危机,如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人失业,2002年失业率超过了20%;而另有一些地区的失业率稳定地保持在较低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失业率,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了更清楚的看清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其中,世界平均失业率在6%左右,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失业率基本上低于全球失业率,尤其是东亚地区一直保持全球失业率最低,2006年失业率仅为3.6%。与此相对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中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全球失业率,中东和北非是全球失业率最高的地区,其值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17.9%后有所下降,到2006年为12.2%,但仍居全球失业率榜首。

造成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及起伏不定,严重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劳动力快速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赶不上劳动人口增加的速度。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1996―2006年间,就业率增加了26.7%,但同时,劳动人口也增加了30.1%。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始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往往导致低效率的企业破产倒闭,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诸如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完善,再就业培训等配套改革未能到位,导致大量工人被抛向市场,失业人口急剧增加,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2、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就业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就业数量反映的是有多少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发展中国家就业质量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业者劳动时间较长。尽管东亚地区已经连续5年GDP增长率超过8%,但是,在就业质量方面却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显著改善。就业人员平均的工作时间比其他地区都长,甚至有些国家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而发达国家一般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

其次,贫困就业者所占比例较大。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6年,超过五分之四的就业者每天收入低于2美元,不能养家糊口,有二分之一的就业者每天收入才1美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贫困工作人数比以前有所降低,但是2006年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者每天的收入低于2美元。

再者,非农就业者的就业方式主要是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国家非农就业者仍然集中在低生产率、低工资,尤其是在服务业的非正规岗位上,仅亚洲目前就有10亿以上的劳动大军在生产率低的非正规就业岗位上工作,占全部劳工人数的61。9%,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根据2005年国际劳工局的分析,非正规就业者所占比例最大的地区是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秘鲁,几乎接近就业总体的60%,即使在非正规就业者较少的地区,其比例也高达30%以上,如哥斯达黎加为41.8%,巴拿马为41.6%,乌拉圭为37.7%;分析还指出,在2000到2004年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就业人数都增加了。

最后,就业者权利缺乏保障。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工人、雇主和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劳动法规还不健全,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设立,使就业者的基本权利没有保障,造成许多就业者没有退休金、医疗保险、法定的劳工假期和超时工作且工资低于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等。

(三)转型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来,失业问题就成为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最为头痛性问题。

1、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

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转型国家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平均失业率一直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在2000年时达到顶峰13.5%,竟比全球失业率高了7.4个百分点。随着转型国家内需的增长,经济开始复苏,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仍在9%以上。尤其是青年人的失业状况最为严重,在许多转型国家,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失业率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2倍。主要原因是青年人所学到的技能和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不匹配,并且许多公司不太愿意提供在职培训。转型国家长期的高失业率引发了移民高潮,许多在经济调整中失业的工人和准备就业的年青人移民到西方国家寻找就业机会,尤其是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转型国家,如保加利亚。大量技能工人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将减弱转型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2、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转型国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许多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鼓励私有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正规部门就业率的下降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率上升。如在罗马尼亚,1990―1999年有着工资和奖金的正规就业者的比例从75.1%下降到57.8%。同时,许多企业为增加竞争力,把以前由企业自主运营的研发、运输、餐饮、培训等副业都剥离出来,促使服务业迅速发展,吸纳了许多劳动力。服务业创造的新就业岗位范围广泛,既有需要较强专业性和给予高报酬的工作,如金融领域关于商业服务和个人账户管理等,也有在稳定性、安全性、报酬和工作条件等方面较差的工作,如物流、家政服务等。服务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业部门,在许多国家其就业比重超过了50%(如表2),吸纳了大量国有企业排放的成员。

3、劳动就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尽管经济转型国家在增加就业数量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但是有一个劳动就业指标要比过去十年有了明显提高,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出雇佣的劳动力),是继东亚之后,全世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

地区,以平均每年3.2%的速度增长。只是这种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者,而是主要转化为工人们工资的增加。如俄罗斯,在1998―2001年间,实际i产出增长了8.8%,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4%,工资水平增加了4.2%,但是,就业量才增加了0.9%;更有一些转型国家,如爱沙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亚美尼亚等国的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就业人数却是负增长。

二、世界劳动就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低就业趋势

我们曾经一直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也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却使职业变得更加不稳定,失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从2000年到2006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6.26%,而失业人口却从2000年的1.77亿增加到2006年的1.95亿,约增加了10%,2006年的全球失业人数和平均失业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失业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6.3%,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全球失业率,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即使是经济增长所创造的有限就业岗位,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人口的需求。这种低就业的经济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2007年全球就业报告中,国际劳工局局长索马维亚就指出,如何将生产力转化成就业岗位、如何创造更多的收入适当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就业者的数量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发展和经济战略进行改革,制定新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就业。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市场范围、市场规模和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增长,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全球化进程势如破竹。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化趋势会继续进行,并且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推动者,以全球化的方式来创造和转移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劳动力市场更趋一体化。

以下因素决定了将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各国将继续进行全球性生产。首先,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和灵活的使用。就业机会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就业。其次,生产的全球化不再局限于制造领域,同样扩展到服务领域,表明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将实现全球化。再者,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与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的投资。更重要的是,资本追逐利润如同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肥美的地方而居一样,将不断推动着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向薪资低、税收优惠的地区转移,以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降低生产成本;也不断推动着全球产业的大整合,使每个国家都成为国际产业网络中的某个环节。如果以上趋势继续,将会对全球货物和服务生产产生巨大影响。所有的经济体都会从全球生产中获得益处。它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和就业环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不仅使本国经济受惠,还将对其他经济体的服务和物质产品的需求增加。比如对发达国家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而使全球经济受益。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仅表现在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全球配置,还表现在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随着世界经济的扩大化,移民在劳动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成百万的劳动者到他国去寻找薪资更高、更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自愿的,还有的是由于国内战乱、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在过去20年里,一些欧洲大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和美国,入境移民显著增加,入境移民占美国劳动力的比例目前接近15%,相当于进口占GDP的比例。移民总体来说有利于移入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对移出国的影响就比较复杂。一方面,移民者的汇款和带回来的知识,以及减弱国内就业压力是积极的,另一方面,高知识、高技能的年青劳动者的流出削弱国家的发展实力。

此外,一国劳动就业状况不仅受本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它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这种趋势将使各国政府在劳动就业问题面前更显被动和无奈。例如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不仅使该地区大部分国家的失业水平不同程度地提高,甚至连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就业都受到了影响。

总之,全球自由贸易和产业整合,不仅使全球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加快全球经济增长,也使全球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参与全球经济市场的南北美洲、西欧、日本、东亚四小龙以及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约为25亿;但是到2000年,除了古巴和朝鲜之外,世界60亿人口几乎全部被融入全球资本生产市场,这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强大整合推动作用,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伟大成就。但由此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也更加激烈,就业机会成为各国在制订贸易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全球化浪潮中,全球经济竞争主要是就业岗位的竞争。这就呼唤制订一个“更加透明、清晰和公正”的国际性框架来规范全球性的劳动就业市场,以保证全球化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平分配。

(三)高技能工人的就业比重逐渐提高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并且技能水平越高,就业报酬和就业环境就越好。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与高技能者的劳动报酬差距也不断扩大,就业职业结构转向高技能岗位。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有技能部门的劳动力比重迅速上升,约增长了45%,而无技能部门的劳动力比重是缓慢上升,仅增加了约8%。这两个部门的劳动力收入占先进经济体国家GDP的比重也有不同的变化,其中,有技能部门的比例是稳中略有上升,大约比198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无技能部门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与1980年相比,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再进一步分析有技能部门内部,拥有技能程度不同的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在就业数量方面,右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高技能部门就业数量急剧上升,比20年前上升了50%,而低技能部门的就业数量急速下降,比1980年减少了约15%,表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劳动力收入份额方面,两部门变化方向依然不同,但变化幅度比较小,高技能部门所占比例是略有上升,低技能部门是略有下降,在1995年之后,两者的差距扩大之势比较明显,高技能人才拥有较高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有限,以上分析是针对不同技能部门劳动者的收入份额以及在总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而不是不同技能劳动者本身的收入份额和就业比例。由于缺少有关技能和非技能工人工资的跨国数据,不能计算全部劳动力中不同技能劳动力所占份额及其劳动力报酬。只能根据一个部门技能工人占该部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将《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三修订版)的18个部门分为两大类,即技能部门和非技能部门。或是进一步细划分为高技能、中技能和低技能部门。虽然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糙,不能反映出同一部门内部技能工人与非技能工人之间的变化,但是其变化趋势也可反映出不同技能者总体的劳动就业趋势。

总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具有高学历和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多,他们更容易获得报酬好的工作机会,而对无技术或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逐渐减少,他们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获得微薄的收入。

(四)产业结构转换迅速,服务业就业比重加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向服务业部门的转移是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到2006年,全世界在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农业领域,达到了42.1%,使服务业成为对净就业创造贡献最大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对贸易、运输、通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很多服务活动,从农业以及在更大程度上从它们以前所属的工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变成了独立的经济活动;而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加深,也促使服务业部门澎湃的发展。

在劳动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成为就业活动的绝对主体,并且逐渐向着有较高生产率的现代商业服务业部门集中,包括广告、软件和计算机等信息密集服务,以及会计、建筑设计、工程策划、法律、管理咨询等知识。广大发展中国家服务部门就业的增长,一方面是经济变得日益发达,劳动力被吸引到高生产率的服务部门。如印度的服务部门是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部门的增长,该部门占到产品出口总额的20%和国家GDP的3%以上。在1999―2004年间,印度软件业增长了大约50%,创造的就业岗位从1999年的50万个增加到2004年的70万个。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余部门生产率增长不足所造成的。特别是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人寻找就业机会,而工业部门缺少足够的就业机会,服务业部门由于具有从事小规模生产和低资本密集型工作的可能性,所以它比工业部门吸纳隐性失业人口的能力要大得多,因此这些低技能的劳动者大部分被城市小商业和家政服务业等非正规部门所吸纳。如巴西、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伴随着服务部门就业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却是负增长,表明劳动力的流动不是被服务业部门中高生产率增长所拉动,而是被农业和工业就业机会不足所推动,流向了低生产率的服务业部门。

全球服务部门就业的扩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既可能表明的是经济向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的一种成功过渡,也可能反映的是大量隐性失业人口进入了低生产率的服务部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部门会进一步扩张,并对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提高和就业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上一篇: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再培训 下一篇: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