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

时间:2022-04-22 12:32:03

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

摘要:国家广电总局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要求规范使用广播语言,央视也开始在新闻报道中逐步屏蔽外来词,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争议。笔者从语言工作者的角度来阐释外来缩略词在新闻媒体语言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深入剖析了外来词滥用的危害,并提出了在新闻媒体中规范使用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外来语 新闻媒体 语言 规范

央视节目“屏蔽”外来语背景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很多爱好体育节目的观众会发现央视体育转播节目中的“NBA”、“CBA”、“F1”这类耳熟能详的英文名称已经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中文全称所取代。央视节目中“屏蔽”外来语的原因背后,实际上源于2010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的一份通知,该通知针对广播语言规范化的问题,要求在非外语频道,播音员主持人在口播新闻、采访、影视记录字幕等方面,不要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写词。对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这项通知,腾讯网曾进行网络调查,其中有62.32%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影响沟通效率,纯属多此一举。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受众认为目前新闻传播语言中外来语出现滥用化,严重侵蚀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需要规范。这些争论的背后涉及很多文化传播中的疑问,比如外来语及外语缩略词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是什么,是否会侵害汉语,其本质命题是如何看待外来语。

外来语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外来语的形式是诸如WTO、GDP等这些外语缩略词,以下内容也将以此为探讨对象。外语缩略词在我国生活中出现并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综合相互影响的结果。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在频繁使用英文缩略词,如电脑词汇CPU、DOS、Web2.0,经济术语ERP、IPO、CEO,以及政治领域的词汇NGO等,而且还大量地吸收日本汉字,并创造本土化的缩略词,推动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据调查,在现代汉语社会生活用词中有70%与日本汉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量贩、解读、新锐、职场等,甚至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惯用词汇,如干部、社会、文化商业、解放、科学、劳动、敏感、明确、命题、母校等都能溯源到日语的词汇。

外语缩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广,程度深,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人的语义表达。进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时代以来,语言在沟通交流中会存在相互学习和模仿,在汉语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按照拉丁字母的做法来处理汉字,弱化汉字的表义功能,把单个汉字当做字母来组词,以表达事物,这样就使得汉字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弱。而与此相反,英语与其他语言却在不断创新,如我们熟知的电脑词汇用语CPU(中文全称是“中央处理器”),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但为了频繁使用的需要,英语媒体中就直接缩写为CPU,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和降低了沟通成本。而汉字对CPU的使用简化不能达到英语那种程度,不能以“中处器”等怪诞的词汇来简略表达“中央处理器”的意义,因此始终没有通行的缩写。另外,还有很多新技术词汇如Web2.0、VCD、DVD、MP3、3D、3G等,我们都缺乏相应的汉语缩写。

新闻语言中外来语滥用的趋向与影响

外来语在信息化时代,极大地丰富了日常沟通中的词汇并激起人们学习新事物的强烈兴趣,从而也使汉语文化在新闻媒体语言中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多彩。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并由此带来对新闻媒体语言的影响,外来语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缺乏规范,有滥用的趋势,有的甚至通过个体人为造词,并通过网络的局部传播,开始在小群体使用,最后扩散开来,并逐渐在新闻媒体语言中频繁使用,如BB(baby,即宝贝、孩子)、PK(player kill,即决斗、单挑)等。这种趋势的出现不但没有提高沟通效率,反而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忽略视听受众的大多数弱势群体。据调查,新闻媒体的视听受众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日常生活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外文单词,更别说专业性很强的外来语了,他们被称之为视听受众的弱势群体。即使像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耳熟能详的词汇,大部分受众并不知道其具体的意思。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媒体语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信息沟通中的地位不对称造成的。媒体人员作为信息的编辑者和发送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素养,对外部信息的占有和获取的途径比较丰富,因此在信息传播中,可以自如运用外来术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信息编辑处理。而作为媒体语言的一般受众,年龄、身份、背景差别很大,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和专业。相对于专业的媒体工作者而言,绝大多数受众是处于信息交流的弱势地位的。因此,新闻媒体如果过度使用外来语,会直接损害绝大多数视听受众的根本利益。

影响汉语文字的独立性,造成汉字拼盘化。外来语在网络媒体中的不规范使用,再经过新闻媒体的直接或间接传播,会影响我国汉语语言文字的独立性。尤其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媒体报道乃至政府文件中,有的外来语不经翻译,直接将其嵌入中文使用,造成了中外语言的大杂烩,出现汉字拼盘化现象。这种趋势的直接后果使汉语不再是单独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写不了,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同样看不懂写不了。我国著名翻译学家黄友义认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语言,保护我们的语言,维持我们的软实力,以维持中国人的民族文化。”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保护民族语言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如俄罗斯,他们认为俄语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最优雅、最纯净的语言,甚至拒绝在电视和其他各类媒体上出现外来语。在法国,1994年通过了“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严格限制了外来语的使用范围,有力地保证了法语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人为造成语言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新闻写作和编辑的角度看,一些不知名的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新闻媒体语言中,都力求使用全称,如果需要使用外语缩略词,应该在全称后的括号内注明该全称的缩写形式,然后再直接使用该缩写词。否则,如果将专业领域经常出现的词汇IPO(首次公开募股)、OEM(原设备制造商)、ERP(企业资源规划)等缩略字母词直接使用,又没有汉字注释,广大读者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无疑是在人为制造语言沟通障碍。在商业领域这种现象有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损害国家或政府形象。部分语言学家从语言的象征意义角度,把外来语的滥用化提高到会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危害程度。如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周庆生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定语言或官方语言就像这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一样,是国家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毋庸置疑,语言总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的,新时期外语和外语词汇会大量嵌入汉语的使用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于面向大众的主流新闻媒体以及有关的窗口服务行业,应该认识到滥用外来语对国家或政府的形象损害,以及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名称只冠以外来语而不标注汉字解释带来的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

外来语在新闻传播中的规范化使用

从上述对外来语的滥用趋向分析中,我们认识到外语缩略语在新闻媒体语言中规范化使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全部用中文全称来取代外语缩略词是非常极端的做法,对此,笔者建议:

对外来语进行本土化规范,创造性吸收。对外来语本土化要坚持首先使用规范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汉语意译词,若暂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准确译名的,可以用音译的形式来代替。但如果从意译和音译的角度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进行表达时,必须要使用外语或外语缩略词时,应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在缩略词后面括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同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科学技术术语和生活用语方面外语缩略词的本土化。科学技术术语应该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强调国际通用性,由于外来科学技术术语本土化的规范的难度较大,为避免造成与国际接轨的困难,我们在科技领域报道中,应尽量直接使用国际通用的外语缩略词,而不能过度追求外语文字译成中文使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外语缩略词要力求易懂、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尊重公众的语言习惯,反对行政命令一刀切。外来语的出现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公众比较熟悉的国际组织和事物,在不会产生歧义的前提下,使用英文缩写是国际惯例。因此,新闻媒体语言中在使用外语缩略词时应尊重公众的语言习惯,区别对待。在总体上,要把握一定的“度”,就汉语来说,对那些不够规范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外语缩略词当然应该禁止,而对于那些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外语缩略词不要盲目排斥。比如“USB”,如果用中文“通用串行总线”表述,用语不精练不说,受众接受起来也是一头雾水,还直接影响新词汇的理解与传播。靠行政命令来强行禁止外来语,不仅会损害汉语的表达手段,而且会严重弱化中国人对新技术和新资讯的接受能力,阻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进程,尤其对外贸、金融、IT等领域影响巨大。著名学者张鸣认为:“在大众传播中,以行政禁令挑战早已深入人心的语词惯例,折射了权力的专横,结果必然是公众的嘲弄。”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外来语规范化使用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正确引导,教育部、国家语委、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国家科技名词委等权威的职能机构部门,有责任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份引导规范使用外来语的规则或条例,尽快建立权威的外来语译名审定机构,专门负责外国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及其他词语的翻译规范工作,统一、统一使用,以供新闻传播媒体和出版机构遵照执行。对于中央级等影响广泛的媒体机构,要在外来语及缩略词的使用上进行重点规范监督,防止出现滥用化趋势,影响民族语言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新闻媒体和语言文字机构应率先垂范,分阶段逐级展开。新闻媒体和出版社在外来语使用方面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这些机构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规范,做好表率。实际上,对于外来语规范化的使用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很多人还进行积极呼吁,而我国主要新闻媒体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例如《中国教育报》曾经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使用外来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报纸从2004年后使用外语缩略词频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即使还会存在少量的外语缩略词,但大多符合规范要求。

不过,社会使用外来语及缩略词的情况比较严重,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与网络语言的强势影响力自然会对新闻媒体有一定的影响,考虑到视听受众的接受习惯以及媒体记者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新闻媒体语言中外语缩略词的规范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国家有关部门可以牵头制定规范,中央级新闻媒体机构率先垂范,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地向地方新闻媒体机构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顾雪林、潘国霖:《用科学态度维护祖国语言文字――我国部分语言专家谈规范使用外文词和字母词的紧迫性》,《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5日,第3版。

3.余富林:《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杨华、蒋可心:《浅议新外来词及其规范问题》,《语言文字运用》,1995(1)。

5.林青:《英语缩略语在中文报刊中的语用优势》,《闽江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外语部教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网络传播与新词的发展 下一篇: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对新闻翻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