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强健的重卡“心脏”

时间:2022-04-22 06:59:47

打造更强健的重卡“心脏”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是国内第一家重型卡车制造商。作为有着50余年生产历史的老字号重卡企业,中国重汽占据着重卡市场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在其近年主打的天然气重卡方面,中国重汽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市场前两位。中国重汽工程车品系部副经理李炳志告诉记者,公司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有一颗“强健的心脏”――发动机。

技术过硬

“中国重汽自2002年开始研制燃

气发动机,2005年成功开发出重型天然气发动机。2008年,中国重汽天然气专用发动机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并于2011年6月通过科技部验收。通过863计划,中国重汽开发的天然气专用发动机在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谈起中国重汽的发展历史,李炳志对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

据李炳志介绍,中国重汽天然气发动机是与美国Econtrols公司联合开发设计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电控、稀薄燃烧、天然气发动机。发动机采用四气门中央点火、稀薄燃烧、电控调压的进气方式,保证了发动机良好的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此外,经过几年的实际市场运作,中国重汽采用的Econtrols天然气系统逐步显现出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据介绍,该电控系统针对中国使用环境,采用与美国wood wold不同的技术路线,也是国内主流发动机厂的第一选择。

中国重汽天然气发动机的过硬技术中有着不少世界知名品牌重汽生产商的技术基因。1983年斯太尔项目的引进、2003年与沃尔沃的合资合作,都使得中国重汽的产品在底子上具备世界优秀重卡的品质。2009年,德国曼公司斥资5.6亿欧元入股25%+1股份,与中国重汽携手展开在整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协议,德国曼公司将先进的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并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高端重型卡车及发动机。

而从技术传承方面来看,中国重汽天然气则充分重视与柴油发动机大部分零部件的通用性,并在此技术上重点对排气系统、缸盖、活塞、活塞环、气门、气门座进行了重新设计。“中国重汽天然气重卡最核心的技术体现在天然气发动机上。”李炳志对此相当自豪。

“总体上,中国重汽的天然气发动机工况适应性好,售后维修成本低,既可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也可用液化天然气(L NG)作为燃料,发动机自身根据各地区气质成分可自适应调节,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李炳志告诉记者。

经济更优

从最早对奥地利斯太尔技术的引进到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中国重汽一直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对市场信息的反馈。在不断探索中,中国重汽明白,对于物流企业和司机来说,经济的节约是头等大事。

“用喷嘴技术跑五、六万公里就要换喷嘴,一个喷嘴一万多块钱,而中国重汽的发动机只是正常磨损,换个火花塞、点火线圈等零部件也就一千块钱左右。”李炳志说道。

针对成本,李炳志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1升液相当于625升气(标准状态),1公斤液大约相当于1.3~1.4标方气(看气化率),一般液态瓶的容积×90%为装液量,如450升瓶装气量为:450×90%×625=250(标方),根据百公里油耗和气耗及当地的油气价格计算,如当地0号柴油价为7.3元/升,气价则为4.3元/升,车辆百公里油耗40升,百公里节省:7.3×40~4.3×40×1.2=85.6元。仅仅是节油一项一年就能为客户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成本。

据李炳志介绍,中国重汽的WT615系列产品采用的是四气门结构、火花塞中央点火、电子压力调节进气,相比两气门、喷射进气的发动机,燃料燃烧得更充分、气耗更少,经济性更加突出,动力性却更强。据了解,为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零部件耐久性,在研发过程中,中国重汽吸收了美国Econtrols公司先进技术,火花塞有效解决了漏气问题,可持续使用7万~10万公里,比一般发动机的使用时间提高了1.5倍以上。

资料显示,中国重汽的德国曼技术重卡T7H2013年4月份进入市场,迄今已交付用户1000多辆,该发动机承诺150万公里无大修,6万公里换机油,“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是远高于斯太尔平台的世界动力,拥有了这个平台,对国内重卡行业来说又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李炳志表示。谈及未来的市场发展,李炳志有着更高的期许:推出德国曼发动机平台后,希望从技术性能及产品可靠性尚能领先同行10年,该平台的燃气发动机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上一篇:充满印花的新春秀场show 下一篇:力推港口物流 打造外贸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