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享受语文

时间:2022-04-21 09:41:19

贴近生活,享受语文

摘要 语文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内容最富有人文情趣的学科,小学语文作为教学课程中最基本的科目,课本中的文章和学习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人格健全的培养都有着深远影响,小学生时期正处于儿童关注社会、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对生活和周围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就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为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将家庭、社会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我们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中生活化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生活是构成语文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源泉,是人们进行语文学习最丰富的资源库,随着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内容也提出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将教学的主要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获得更丰富有活力的知识,使道德和情操得到真正的熏陶。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使同学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小学语文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学科,深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重视与关注,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些传统教育方式仍然被许多老师延用,在教学中忽视语文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剥离,视应试教育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和衡量尺度,课堂中老师一味强调文学技艺和语文知识,注重字面意思和做题技巧,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使原本生动有趣、充满人文情怀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甚至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敢兴趣,对语文教学充满厌烦。这种应试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使语文课堂中的文化色彩失去了魅力,也会使教学本身变得毫无生机与活力。从根本意义上来看,生活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源泉,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小学语文作为儿童基本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对于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回归生活,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互动,会更容易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释放和感悟,从而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生活化语文的最终价值。

二、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和策略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学课堂中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但是有些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或者事迹与现代学生的认识有一定差距,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入了解和真实接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可能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扩大学生视野,对一些发生在早期时代的学习内容可由老师着手,为同学们收集图像或者影视资料,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让同学们自由探索那个时期人们的穿着、行为、语言等特点与现在人们生活习惯有哪些不同,甚至让大家分角色模仿进行练习,分别扮演教材中人物的角色,更好的体会课文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由老师为大家讲解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这样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中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和运用。比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在课下收集资料和视频,课上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画面,王二小的勇敢表现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上课文中慷慨文字和教师抑扬顿挫有感情的朗读,整体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有效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和领会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在朗诵和学习完课文后,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王小二,如果看到大批的敌人前往村庄,同学们该如何选择,在让学生充分体会那种大义凌然的英雄情结的同时,或许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想出更多既保护老乡和后方机关,又能保全自己打击敌人的好点子。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与现实差距较大或者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时,老师应善意善于借助现场演练,分开讨论等活动展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进而引发积极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凡卡》这篇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小型辩论会,将学生分组为正反两方讨论:“凡卡是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正反两方各抒己见,在他们辩论的过程中我留心观察,发现平时课上一些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表现的非常活跃,积极的参加辩论,有些同学还认真的做了笔录,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争论的不亦乐乎,这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和凡卡的不幸,更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同时还让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答辩能力,让他们了解了辩论会开展的形式和内容。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很多同学都喜欢《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这样一首首与燕子、春天有关的歌曲,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以及优雅飞舞的燕子图片,当《小燕子》这样优美的旋律响起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轻声朗诵课文。凭视觉、听觉和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感受充满活力与美好的春天。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在小学语文课堂这样一个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人际环境中,更加需要教师注意确保宽容与和谐的教学环境。这里举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刚刚响了上课铃不久后,一位已经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跑进了课堂,在场很多听课的教师和全班同学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窃窃私语,而执教老师却什么都没有说,示意这位学生坐下听课,继续引领学生讲读诗句。在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话时,执教老师慢慢的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头问道:你知不知道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将门直接推开呢?学生回答:“因为小扣的意思是轻轻敲门,说明这位诗人很有礼貌。”“恩,回答的没错,诗人知书识礼,非常懂得礼貌,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继续小扣而不是重重把门推开。”这时执教老师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下次上课后要‘小扣’了吗?”这时那位同学脸红的一笑,望着老师诚恳地点头。这也说明了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确实与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学者何不让知识回归生活,带领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更好的吸收养分,健康成长呢?

3.开放而富有活力――写作和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的要求来看,也强调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在写作方面,我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养成“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里的记录可以是写日记,把一天中最难忘的事情写下来,也可以是简单的笔记式记录,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或者启发,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养成书写生活的好习惯,在写作之中体现真人真事,描述真情实感。平时作文课会按照季节和实践活动内容的不同为大家出作文题目,比如冬天到了,怎样让同学们在描述冬天和雪花的时候不会陷入沉思,没有思路。这时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去感受冬天枯黄的树杈,寒冷的北风以及冰凉美丽的雪花,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也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冬天,了解他们要写作的主体和内容。学生只有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也是非常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捡到了一个钱包,这位学生把钱包交给他后,他便将钱包带到课堂,并且问学生们,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于是便很自然地引出写可以写一则“招领启事”,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有什么作用,也激发了同学们完成写作的欲望。于是这位老师便开始交给大家“招领启事”的写法,这时的单纯善良的孩子们都想着帮助他人,所以学得非常投入和认真,完全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枯燥的感觉。

结语

总之,生活中富含真、善、美和语文教育的种种素材,只有生活才是语文教育的源泉,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一切事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回归到生活当中,教学者也需要在自身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姜波.语文教学要走在生活的舞台上.学生之友,2011(12).

[2] 黄旭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之我见[J].教育论坛,2010(11).

[3]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文稿网,2011(04).

上一篇:浅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下一篇: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