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根

时间:2022-04-21 09:00:51

朗读:语文教学的根

摘 要: 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语文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校园里充斥的不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刷刷刷”的笔画声,朗读销声匿迹。学生在语文课中除了分析就是思考,得不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自然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教师长期沉溺于出题、解题,自然也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教学方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就是常用的读书教书之道。许多名人都是通过诵读提高文学素养的,茅盾曾背过《红楼梦》,杨振宁曾背过《孟子》。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师的范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读,就是授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渔”;而学生朗读,则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提高朗读能力。范读形式可以是教师朗读,也可以借助磁带、光碟等范读。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范读课文时,可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春》中的“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一定不厌其烦地读,从而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增强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演一演,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如寓言《蚊子和狮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童话《皇帝的新装》等生动有趣的对话较多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编写和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不需教师过多地讲授学生就能理解;简单易懂的课文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如古文《核舟记》的第三自然段:“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同。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我让三个学生分角色表演,要求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在做做读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很容易地领悟了文段意思,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竞赛式朗读。初中学生一般都喜欢参与竞赛,而且多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明星”等比赛活动。比赛前,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轮流上台朗读,其他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明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定能得到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朗读积极性。这种活动也可以在每堂课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你要挑战别人,你就站起来读一读;没有人挑战,剩下的就是“朗读明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朗读明星”的名额可多一点,可分成全班明星和组上明星,或男生朗读明星和女生朗读明星。此外,还可分为各类文体的朗读明星。学生为赢得明星称号,自然也就主动钻研,这样就可大大提高朗读能力。

4.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例如:朗读高昂欢快的课文《安塞腰鼓》时,配以节奏强的歌曲《运动员进行曲》;朗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课文《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乐激情,感染学生。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浮现。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也更加深刻,就能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意蕴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感受雪花的飘舞、松柏的青翠、温泉的暖和、水藻的碧绿、垂柳的轻柔……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入境,从读中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必须灵活变换朗读方式:齐读、散读、赛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接龙式读书法、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

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演讲比赛活动

朗读与演讲是相辅相成的,课内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反之,只要学生勤于参加演讲活动,在反复的演练过程中,就会极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通过朗读,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切地悟,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的味道与情趣,才有利于语文的学习,促进理解力、想象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言感悟力。

上一篇:浅谈电气配电箱的安装与接线 下一篇:初中计算机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