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路公交站台改造方案研究

时间:2022-04-21 08:32:17

多线路公交站台改造方案研究

作者简介:马瑞言(1993-),男,天津宁河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陈东月(1993-),女,辽宁沈阳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摘 要:笔者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西门的“西南交大站”公交站为研究对象,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分析来往公交车辆达到数量及道路具体情况对本站下行站台提出改造方案。

关键词:公交站台;公交车辆;直线式停靠站;港湾式停靠站;辅站

一、背景及问题发现

笔者于2013年12月11日下午17点许对于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西门外“西南交大站”来往公交车数进行了调查统计。为便于读者对问题能够有深入了解,首先对“西南交大站”进行简要介绍:“西南交大站”位于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西门,分为上、下行两站台,分别有3路、48路、56A路、101路、17路、56路、93路、106路公交车在此换乘。以交大西门一侧站台规定为上行。

笔者于17点11分至17点26分,15分钟内,统计了停靠上、下行站台的公交车数量,得出统计结果:上行站台,共有25辆公交车经过,包括106路3辆、3路5辆、17路2量、93路3辆、48路7辆、56路2辆、56A路1辆、101路1辆、线路实习车1辆;下行站台,共30辆公交车经过,包括56A路1辆、106路6辆、3路7辆、93路4辆、48路5辆、56路4辆、101路2辆、17路1辆。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下行站台公交车到达时间有显著特点,公交车到达时间集中在4个高峰,到达数量分别为5辆、5辆、6辆、10辆。公交车同时到站造成拥堵给市民乘车、公交线路的运行时间带来了一定影响。故笔者主要就下行公交站台提出改造建议。

二、现有的站台设计方案及解决方案

直线路段公交站台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2种:

1、直线式停靠站。直线式停靠站是传统的公交站台设置形式,它将公交停靠区域直接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对于这种站台设计,在公交车停靠静止阶段(开关门和上下客),公交车辆将占用1条车道,形成道路瓶颈,会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折减,停靠时间越长,道路通行能力折减程度越大。因此会对社会车辆的正常行驶和公交车辆的超车产生很大的影响,当路段机动车饱和度较高甚至会造成拥堵。

2、港湾式停靠站。港湾式停靠站是指公交停靠站处将道路适当拓宽,将公交车辆的停靠位置设置在正常的机动车道之外,以减少对正常道路通行的影响。对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N个停车泊位可以看作是N个服务台数,按照由远至近的停靠原则,只要有停车位空闲,公交车辆就可以进站接受服务。笔者本文所研究“西南交大站”设计即为港湾式停靠站。虽然此站台设计属于港湾式停靠站,但由于在站台处于十字路口上游且同一站台停靠线路过多,所以港湾式停靠站设计仍不能解决“西南交大站”公交车辆阻塞问题。现有关于解决公交站台拥堵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更改公交车站选址。公交停靠站应尽量设置在交叉口下游,但“西南交大站”地处九里校区西门,出行人流量较大,更改选址不利于市民出行。

2、设立辅站。在停靠线路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在离开主站约30m处设立辅站,将发车频率较低或停靠时间较短的公交线路安排在主站前方的辅站上,以减少进站公交车较多时主站发生阻塞的可能性。

3、拉疏站点。拉疏站点的思路有纵向拉疏与横向拉疏两种。纵向拉疏是把较集中的线路布置到沿线辅站;横向拉疏是将一部分利用非机动车道停靠,另一部分利用机非分隔带作停靠站站台。“西南交大站”采用的即为横向拉疏,但仍不能有效解决阻塞问题。

三、建议解决方案

笔者经过调查、记录、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公交站台地处十字路口上游等因素,在确保不更改公交站台选址前提下提出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1、设立辅站,即在原有站点前方不远处加修新的站台,成功起到分流原有站台公交车线路作用,使原有站台变成前后串联两端式,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同时减少主站的停靠站位,从而提高整个站点的利用效。以笔者研究对象“西南交大站”站台为例,即在原有“西南交大站”站台下游30米处新修建直线式停靠站,分流原有的8条线路。优点在于投资数目不大、见效快,但增大了换乘市民行走路程。效果如图(A)所示。

2、对原有站台进行改造,原“西南交大站”为港湾式停靠站。现改造方案是将原有公交车专用车道拓宽,将原有单向公交车站台向外移动并改为双向站台。本质上与建设辅站一样,同样是有效分流公交车线路,优点在于能够将节省空间,不用新建站台,但要从新翻修站台,施工量较新修直线式停靠辅站略大同时与上行站台不协调。方案如图(B)所示。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徐辉、王健、龙科.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1(1)

[2] 彭国雄、莫汉康.城市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问题及对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9)

[3] 陈学武、葛宏伟、芦方强.公交停靠站点站位优化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4] 柴茜.公交站台能力与道路交通流关系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上一篇: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色彩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