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时间:2022-04-21 06:55:37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摘 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愈发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巨大的大气污染问题,更是备受瞩目。现阶段,我国空气环境污染的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影响范围持续扩大。文章主要针对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特性及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防治

前言

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迅速增大,加上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施工,以及绿化设施的缺乏,使得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不断增大,雾霾问题越发严峻,不仅影响了大气能见度,而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可吸入颗粒物概述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在空气动力学当量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也称为PM10,可吸入颗粒物会被人体吸入,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沉积,引发相应的疾病,一般来讲,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到呼吸道的深度也就越大,对于PM10而言,通常都会沉积在上呼吸道,而颗粒在2微米以下的则基本上会完全深入到肺泡和细支气管。PM10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来源以及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如浓度、暴露时间等,可能会引起相应的呼吸道疾病,改变肺功能和结构等。

同时,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颗粒物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如车辆尾气、烟囱排放的废气等,也有一部分颗粒物则是由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结合后,形成的细微颗粒,这些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受地点、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

对于大气中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环保部门更好的了解PM10的迁移变化规律和污染源,强化相应的预防管理,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得其能够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2.1 研究方法

以某城市为例,在主要人口聚集区域设置若干空气质量监测点,选择基于TEOM原理的R&P1400系列测尘仪,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设定监测周期为1年,确保1年内有效数据的捕获率在95%以上,为污染状况的分析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2.2 污染现状

一是浓度水平,结合监测得到的结果,该市PM10的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48μg/m3,区域背景站PM10的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75μg/m3,结合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给出的100μg/m3的浓度限值,该市的污染比较严重。对比国家标准,背景区的PM10质量浓度距离国家标准限值的余量为25μg/m3,其与环境浓度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推动这种变化的气象条件是一致的。而对比不同月份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在3-4月份,由于气候干燥、植被处于休眠期,减尘作用相对较差,背景站的月均质量浓度达超过了标准限值。在监测时间段内,该市的PM10年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二是地域分布,结合监测站的分布,可以将该市大体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对其PM10年日均质量浓度进行分别计算,数值为148μg/m3和147μg/m3,基本不存在差异。而从月变化曲线分析,两个部分的PM10月变化趋势一致,浓度差距不大。但是,这种粗略的划分方法在对月均值进行计算时,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可能掩盖了部分差异。因此,如果对其进行细分,根据监测站的分布划分为5个部分,就能够看出该市PM10污染的地域分布状况,即由北向南逐渐加重。对各个区域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计算,结合统计看结果可知,南部以及西南部的空气污染指数最高,可以达到63%,北部则低至2%,与浓度分析结果一致。而从相同的气候条件分析,PM10的这种地域分布规律与污染排放源的强弱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结合六月份的检测数据,发现在下午两点左右,各个监测站点PM10的浓度相近,主要是大气扩散条件良好,排放源也相对较少;而在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5点左右,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因此在污染相对严重的南部和西南区域,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达到峰值。以表现突出的西南某站点进行分析,该站点两侧环山,山区分布有水泥、砂石以及石灰等建材加工厂,存在严重的粉尘污染,同时交通运输量巨大,污染排放源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因此污染积累率相比较其他地区更高。

3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措施

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一是阻挡太阳光,导致高空温度升高,地表温度降低,影响了空气的流通;二是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导致能见度的下降,影响城市的交通安全;三是对于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可能会引发一些呼吸道、心肺系统疾病,甚至部分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对此,做好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3.1 控制污染源头

一方面,应该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市政工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实现封闭运输、封闭施工,减少施工导致的扬尘污染。同时,应该尽量消除大面积地面,扩大绿地覆盖率,提升城市道路的清扫和洒水频率,尽可能对地面扬尘引发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控制和消除;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效率,尽可能减少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该对一些现有的污染控制设备,如消烟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颗粒物回收装置等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提升其整体效果;应该积极研发和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对污染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3.2 重视工业布局

应该对城市中的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新城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时,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做好工业企业的选址。具体来讲,一是应该结合城市主导风向,确保工业企业位于下风向;二是应该确保场地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利于废气的稀释和扩散;三是工业区必须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在两者之间设置绿化防护带,避免废气向居民区蔓延。

3.3 做好城市绿化

应该加强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利用绿色植被进行杀菌、滞尘,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对大气污染进行控制,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了首要的大气污染物,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巨大。相关技术人员和环保部门应该做好对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的分析和研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诚.浅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污染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5(4):53-54.

[2]李文萍.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4(10):218.

[3]邓志强,赖肖,谢许情,等.2012-2014年南昌市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研究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5(5):449-451.

[4]翟影.简析长春市环境空气污染现状及雾霾突发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5(28):165-166.

[5]王珍.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来源解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基于教育需求变更管理的开放大学非正规教育发... 下一篇:绝缘子在线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