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时间:2022-04-21 05:50:06

一曲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旅行,是一次生命的流徙,一次视界的转换。当我坐在车里,看窗外大片大片的绿色从眼前掠过,心中便觉安逸无比。因此,我颇诧异于余秋雨先生何以要在旅程前冠以“苦”字,直到我翻开他的书《文化苦旅》。

从江南小镇到戈壁大漠,余秋雨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在他的文字里,我读不到如宗璞般的清新畅悦。他用他的笔将那些凝结了数千年历史的古迹牵引到我的面前,于是所有的风霜剥蚀、所有的兴衰故事都一览无遗。我仿佛看到了它们沉郁的微笑,穿越好几个世纪来与我相会,我本准备寻求消遣的心也不由得沉甸甸起来。文化苦旅,苦的又岂只是作者,读者不也跟着在文化的漩涡里翻滚吗?

“阳关雪”,多么动人的名字:浪漫的场景。可是一经与历史相碰撞,便滋生了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啼。故乡柳阴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在中华大地上,有多少静默的建筑于尘土中兀自见证了世代的更替,却终是无言!它们是否在期待着某位像余秋雨先生一样的探索者去挖掘它们身上的故事?

读《文化苦旅》,虽苦,然而心甘情愿。我就那么由作者领着参观了天一阁,拜访了岳麓书院,欣赏了皋兰山月,每一次呼吸都浸渍了历史浓醇的气息。

这让我到底惦着我的“丝路行”了,顶着如火骄阳,我们从西安一路西去,最终到达乌鲁木齐,途经甘肃的敦煌和嘉峪关。西安作为西北五省最繁华的都市,汉唐雄风虽仍依稀可辨,更多的还是现代都市的繁华。离开西安,我们乘坐21个小时的火车向甘肃进发。第二天早晨,我睁开惺松的睡眼,但见满目连绵不绝的巍峨群山,的岩体伤痕累累,与秋雨描述大西北的沧桑笔调颇为一致。我庆幸自己将《文化苦旅》带在身边,因为湮埋在滚滚黄沙中的丝绸之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寻觅、追思。我懂得“思想是人类重负”这个道理了,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我已被剥夺了轻松的权利。

当然,敦煌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个曾经的东西方交通要塞早已不复往日风光,莫高窟也只剩得个灰蒙蒙的外表。来莫高窟之前,读过余秋雨写的《道士塔》,对那个盗窃国家文物并大肆出卖给西方人的道士王元禄最是痛恨至极。然而当一尊尊残腿断臂、色彩剥落的佛像最终进入我的视野,巨大的悲痛还是袭击了我,王元禄反而被我抛在了脑后。岁月的冲刷是多么无情啊,远比某个个体的破坏来得彻底。

想起姜夔《扬州慢》中的句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古人尝有“黍离”之叹,今人又怎无“黍离”之悲?凭吊古迹实在是对心神的震慑与洗礼。感谢《文化苦旅》陪伴我同行,让我在岁月的尘蔽下捕捉到曾经的光辉,在生命的旅途中听到一曲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推荐教师 顾银乔)

上一篇:想起周庄 第1期 下一篇:历史究竟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