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4-21 12:28:0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0只眼,都给予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植入人工晶体治疗。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加与用眼习惯的变化,我国青光眼患者越来越多,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仅次于白内障,其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凋亡【1】。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小梁切除手术的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好,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可以长期有效的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0只眼,入选标准: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眼压≥21mmHg;单眼发病;排除术前检查有睑缘炎、有干眼、角膜炎、糖尿病等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1.92±7.23岁。术前裸眼视力:手动5眼,数指12眼,0.01-0.08者3眼,≥0.1者10眼。术前眼压最少21mmHg,最大72mmHg,平均为45.23±10.22mmHg。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表麻或球后麻醉下,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于其后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4mm×5mm约1/3巩膜厚度的巩膜瓣,切除约1.5mm×2mm的小梁组织,将浸有0.033%浓度的丝裂霉素棉片置于其下2-5min后取出,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穿刺入前房,注射粘弹剂,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吸除皮质,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缝合巩膜瓣及球结膜,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包扎术眼,术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手术前后进行眼压与视力的评价,其中裸眼视力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眼压采用非接触式电脑眼压计测。

1.4 统计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轶和检验与t分析等,P

2 结果

2.1 视力对比

经过观察,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眼压对比

经过测定,患者术后的眼压为15.23±3.81mmHg,与术前52.53±3.55 mmH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多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后可成为终身性眼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鉴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的高发病率,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闭角型青光眼将达到500万左右。

在发病因素中,眼压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眼压是视神经保护最重要的手段【2】。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眼压得不到控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疾病进展而导致盲的风险率大大增加。在传统治疗中,传统或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有一定保护视功能的效果,但是持续效果不高,需行外滤手术加强滤过来维持眼压不进一步升高【3】。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不断进展及外滤手术方式的改进,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丝裂霉素C是由头状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能有效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保持青光眼手术滤过口的通畅,从而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植入人工晶体更加有助于保持视力的稳定与孔子眼压【4】。本文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改善视力状况,可能机制在于其能有效持续降低眼压。

参考文献:

[1] 鲁智莉,张丰菊,任厚杰,等.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血管性青光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2(6):456-457.

[2] 王彦.三种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 :1816-1818.

[3] 杜敏.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对比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2010,2( 1):43-45.

[4] 王晓贞, 王宁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眼科新进展,2010,30( 6):551-554.

上一篇:沟通,整体护理的需要 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摘除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