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画角度看明代山东财神范蠡的影响

时间:2022-04-20 07:34:46

【内容摘要】民间年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明代山东人口重新迁徙和整合的时期,也是财神信仰在山东繁盛的重要阶段。明代山东民众对范蠡大加演绎,使其成为山东民间重要的财神之一。年画中有关范蠡的表现丰富多彩,显示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祈求神灵保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为了顺应明代山东民众的生存需要,人们通过艺术化的图式教育,借助范蠡信仰在山东民间年画中的表达,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道德化和神圣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发挥出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山东 年画 明代 范蠡 财神

年画是集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心理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是一种特定社会存在和历史背景的综合诠释,即一种生命的图式。范蠡在成为年画中的艺术图像之后,开始被赋予更深刻的内容和意义。随着范蠡图像体现在年画中,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更加被关注。

一、年画中财神范蠡的艺术形象

财神信仰自宋代肇始,到明代得到广泛发展,信仰“财神”成为最受中国民间欢迎的神祀形式。从明代到清代,仅山东杨家埠村就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年画销售每年高达数千万张。从山东民间年画创作初期开始,为迎合民间财神信仰的要求,范蠡成为了财神年画的主角之一。

财神范蠡年画中的形象五官温润,眉形细弯,脸色白净,神情恬美而又富于灵动之气,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宽厚、温柔、善良、聪慧、敏锐的含蓄之美。范蠡细长凤眼,眼珠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内眼角微微下垂,仿佛低敛含笑;外眼角微微上翘。鼻背平直;鼻梁高挑、挺拔,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灵”“慧”的要求;鼻尖大小、尖圆适度,形似半月,为有福之相;鼻翼饱满,象征着财运宽广。耳朵饱满肥厚是荣华富贵的标志,双耳垂肩是帝王之相;耳廓饱满,耳垂又长又厚,是福寿之相,也是成功和幸福的象征。木板年画中的财神范蠡男神女相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寄托在女性身上富贵宜家的情怀,传达出传统观念中厚德载物的要求。

为了满足喜庆、吉祥的心理需要,年画中财神范蠡大都面含笑意,具有如下艺术特征:首先,构图饱满,装饰性强。采用宋、明人物画的技法,线条粗细对比性强,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刻板刀法坚韧,具有北方地域淳朴、厚实、健壮的风格。其次,形象夸张。年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头部,塑造英雄人物的正气、忠诚、英武。最后,色彩艳丽,崇尚暖色。画面用色大胆泼辣、鲜明亮丽,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目的,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二、范蠡成为民间财神的历史演进

范蠡(约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有过三次大的迁徙,经历了人生命运的三次重大转折,完成了从布衣到越国重臣,再到巨商的人生巨变。他在越国称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来到齐国隐居经商,称为鸱夷子皮;在陶地(今山东肥城)称为陶朱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拾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范蠡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三散家财,乐善好施,被后人尊为商祖。范蠡“浮海出齐”,在山东发家致富,又广散钱财,是难得的活财神。唐代设武成庙之祀,《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国相国范蠡被列为配享之神位。《宋史・吉礼八》记载:“武成王庙从祀……越相范蠡遂武侯……”“绍兴元年(1131年),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勾践,以范蠡配。”财神信仰自宋代肇始,到明代得到广泛发展,范蠡也是在此时成为民间财神。范蠡“三迁”的经历,让迁徙中的民众产生了共鸣。创业、生活、白手起家、发财致富是每个移民的希望,而范蠡的移民史和致富史恰恰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于是范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山东移民心目中财神的最佳选择。

三、年画中财神范蠡的文化寓意

(一)仁义观念

年画中的神灵都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神灵的保佑功能。明代山东民间财神信仰,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本性仁厚、忠诚、义气。在经济活动中,山东人坚持以“孔颜人格”为固守,坚持忠实厚道、豁达笃信、勤俭自律等人格形象。对人如此,选择财神也是如此。范蠡足智多谋,为兴国安邦而殚精竭虑。在范蠡的治国理念中,追求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和谐。《越绝书・外传枕中》记载:“范子曰:‘故天下之君’发号施令,必须于四时。四时不正,则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如此,则岁恶,五谷不登。圣主施令,必审于四时,此至禁也。”他认为只有顺民,人民才拥护,国家才能真正兴旺发达;只有富民,国家才能富强。他在治国平天下的进程中,表现出非凡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命运不惜屈身舍己的高尚情操,在治家、聚富中也同样注意“为仁”“修身”。范蠡第一次弃官至齐后,曾“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第二次弃齐相入陶后,亦“复约父子耕畜”。范蠡不但善于经商,而且还是一个仗义疏财、扶贫救困、帮助他人共同致富的仁义之士。司马迁赞誉:“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也正因如此,山东民间对范蠡尤为看重。明代山东各地多有范蠡庙(或称陶朱公庙),香火都十分旺盛。

(二)命运关注

范蠡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他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又具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唐代汪遵《五湖》诗赞扬范蠡:“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转变人生,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相融的人生哲学。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与关羽备受历代皇家的嘉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范蠡虽然鞠躬尽瘁,但并没有死而后已,相反却为免遭杀身之祸,巧妙脱身,所以比不上关羽所得到的封赏。但是,也正由于范蠡这种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多样变化,才使得范蠡在明代山东民间得到了来自各地移民的广泛认同。山东人信仰财神范蠡,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从实践方式上讲,它是通过个体性和地域习俗形式传承的;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到民间的推崇并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民众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由他们认同的神灵主宰着人的财富、福祸、生死,因而民众对范蠡充满着敬畏和祟拜。这反映了民众希望在神灵面前,能够获得人生命运与机会的平等。

结语

从明代开始,以年画作为财神范蠡形象的艺术载体,最大限度地抒发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财神范蠡与山东移民财神信仰的交融,产生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范蠡的移民和致富传奇,顺应了明代山东社会和民众的生存需求,规范了民间财神信仰的无序性,使社会习俗产生了共性的认同感,并且使之发挥出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财神信仰的民间表达,将生产、生活、经营中的礼义相交等道德规范加以信条化和神圣化,建立起社会交往的基本共识,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范蠡作为年画创作中的表现题材,具有特殊性。范蠡图像已不仅仅是历史中的范蠡,也不单纯是绘画题材中的艺术图像,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明代是山东财神信仰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明代山东财神范蠡年画的时代性表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透视出的民族传统观念、富于象征性和装饰感的造型手法,为今天中国现代设计观念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意义。

(注:本文为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经费项目“宗教语境下山东民间年画中神像的特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3WJ05)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5]刘德增.山东移民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傅志亭.范蠡研究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8]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董宇,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李莉,青岛理工大学

上一篇:高师院校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下一篇:论小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