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孔子

时间:2022-04-20 05:29:08

导语

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人、其思、其智、其性,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兴衰,依然在中国人言、行、思中发挥作用,不曾被忘却。即使在当代,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发现更多孔子的智慧,也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得裨益。在崇尚人文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孔子,重温圣人的谆谆教诲。

选文1

孔子的“大同”之梦

孔子的“激进”

钱 宁

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

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

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

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

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他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所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的色彩。

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呵!

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涵有“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2000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

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孔子为中国人提出了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全人类的梦想。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2月15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作者置身于孔子的那个时代,以独特的视角,为

我们解读了一位“激进”的孔子形象,构思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让读者对孔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正所谓“孔子,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会常读常新。

思考练习

1.从文中看孔子的“激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孔子赞同曾点所言,体现的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选文2

孔子的快乐生活

告诉你一个快乐的孔子

叶匡正

由于电影《孔子》的宣传声势,很多人对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有了兴趣。事实上,因为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但能肯定的是,即便那个留存在一些可信典籍中的孔子形象,依然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差异。

记录孔子生平言行,除《论语》和《春秋左传》外,散见于《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一些典籍中。当然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是司马迁。虽然后代学者多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对史料并未作严格筛选,

真伪相间,甚至条理有些紊乱。但不能否认,《孔子世家》却成了后人了解孔子生平的一个基础。唐朝时,韩愈就曾发出感叹,认为要探知孔子时代的实情,已不可能,何况今天呢?不过,我们还是能通过一些史料,来尽力发现一个真实的孔子。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对于学习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

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弯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

可能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精神的人,所以即使他常常碰壁,也总能从失败的不快中走出来,还注意不时让身边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记》中记他周游列国,在郑国和弟子失散后,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城东门口,被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寻找老师的子贡形容他“落魄得像条丧家狗”。哪知当子贡把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听时,孔子反而笑了,自嘲地连连说道:“说我像一条丧家狗,还真是像呵,还真是像呵。”一点也不以为意。

孔子也是最早把音乐当做快乐之源的人,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音乐和唱歌的热爱。所以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会三月不知肉味,并惊叹:没想到音乐之美能到这个境界。

上一篇:汤圆中的快乐 下一篇:明确写作步骤,锁定作文得分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