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2-04-20 05:25:17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术风格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李斯特创作《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的必要前提条件和演奏风格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 李斯特 钢琴

格尼尼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对当时李斯特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受帕格尼尼创作的影响,李斯特产生了想把这些随想曲改编在钢琴上演奏的想法,并发誓要做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他从帕格尼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超群的演奏技巧,还有将钢琴变成管弦乐团中心地位的雄心。李斯特为帕格尼尼写的一篇有名悼文中说:“帕格尼尼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了,那些辉煌的造物之一已随他而消失,彷佛是大地把他赠予我们,只是为了又匆匆把它索回那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他在艺术王国中只有一次,这是唯一的一次。”

一、音乐中各段落的演奏技巧风格

主题部分:开始标注的是P,此段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弹奏,分别是双手交替叠加进行和双手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手指必须要有很好的独立性,即在弱奏中也可以保持极好的颗粒感,断开演奏,但同时又要在气息中连贯,在每句乐段的最后一小节要求连起来弹奏。

第一变奏:使用有弹性并且精准的手指来演奏,低声部的主题一定要强调出来,李斯特自己加上的这一声部,让变奏与变奏的主题叠加在一起。

第二变奏:在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原著中,8个十六分音符是用一弓一气呵成拉出来的,16和17小节一定要将右手和弦的时值演奏饱满准确。

第三变奏:此段落在原作品中做了非常大的改变,颠覆了原来自由、随想的音乐感。

第四变奏:此段采用了非连音八度来表现曲子的旋律,演奏途中,手要贴近琴键,保持平衡,放松手腕,做微颤,声音要精致。

第五变奏:与变奏四在风格上对立而行,此外还要注意到双音和八度两个动机的对比性质。

第六变奏:要求很高超的弹奏技术。并且始终要用巨大的力量来强奏。

第七变奏:关键点是手指对三连音相当准确的把握,千万不要把三连音最后的一个音符时值缩短,音值要相当的准确,当双手交替弹奏三连音的时候,节奏要相当稳定,此外要注意不要使三连音孤立化,放在主题中要有所表现。

第八变奏:采用双手错位坚定的情绪来演奏,果断的断奏代替连贯的奏法,音位不断升高,和声旋律不断叠加,音量逐渐被强化,所有主题显示出未所未闻的强大气魄。

第九变奏:对此变奏的奏法指示用了类似于波奏的断奏,前苏列著名小提琴家莫斯特拉斯基在阐明这一变奏的小提琴奏法时这样说道:“和原谱的指示应该相适应,交替波奏和拉奏,用弓尖打击用琴弓演奏的音符,演奏的尖锐和短促,接近于波奏的性格,另一种方法是把原谱的波奏改为拉奏。”这一说法对钢琴的演奏有所启示。

第十变奏:唯一一个慢速演奏的变奏,在柔和的氛围中低声部加长了和音,形成如瀑布般的华丽,应注意左手指尖贴键,演奏的均匀而清晰,有如呼吸般安逸,一定不要加快,声部要有层次性,歌唱的声音要使用明亮的音色。

第十一变奏:篇幅较大,交响性的终曲,性质非常庄严。始终要用很强的声音来弹奏。

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华美动听的旋律

在《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李斯特为了使得乐曲欣赏起来华丽而上口,让人过耳难忘,加入了新的和声配器效果,虽是变奏曲式,但李斯特却在乐曲主旋律的变化安排上显现出层出不穷的美妙,像是运用了使人欣赏完主题部分就难以走开的法术,为了使得改编后的钢琴曲仍然拥有小提琴上那般吸引人的魔力,在音型、时值的选择上李斯特更是别出心裁,显示出钢琴音色的独到魅力。

(二)丰富多样的手指指法练习

在《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李斯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对于手指的锻炼,从和弦、琶音、抓奏、手腕放松、三对二音符连贯等等,为一个初次练习这首练习曲的初学者安排了各种对于手指能力提高的练习,为练习者日后更为丰富的演奏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的提高手指的能力与独立性。

(三)变化莫测的音乐内涵

聆听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我们可以听到英雄般的巨典史诗,也可以看到人类勤劳勇敢如奔流般前进不止的果敢个性。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出现了很多使钢琴家望而止步错综复杂、艰难的风格与技术把握。李斯特在对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的改编时,加入了自己独到音乐的理解,更好的传达了帕格尼尼自创练习曲的高超内涵。

在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潜藏着巨大的启示效果,它带给人类如闪电般的冲击,又像史诗般那样辉煌大气,是全人类音乐艺术的瑰宝。一方面在乐曲中体现了帕格尼尼的音乐要点,同时也在音乐中融入了自己的技术特点,可以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欣赏到帕格尼尼创作的原汁原味的作品,同时,进一步了解到了李斯特创作的其他音乐。

参考文献:

[1]周小静.李斯特其人其乐[J].钢琴艺术,1997,(03).

[2]廖明.李斯特及其钢琴改编曲[J].钢琴艺术,1997,(03).

上一篇:浅论肖邦《升c小调夜曲》的艺术风格 下一篇:从《左手钢琴协奏曲》剖析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