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优化探索

时间:2022-04-19 06:19:55

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优化探索

作为承担重要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青年学子已经逐渐由“80后”过渡为“90后”,新的教育对象表现出不同以往新的群体性特征,新时期大学生表现出的依赖网络、个性张扬、思想早熟、乐于尝试等文化特点,提醒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载体、探究教育规律、完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精神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人生价值。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知特征

由于在不同以往的社会背景下出生、成长,因此也显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其中,“互联网”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以其信息化的图像传播方式、产业化的商业传播目的、大众化的舆论传播样态改变着一代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互联网世界中,聊天室、QQ、飞信、MSN、视频这些网络交流媒介,逐渐被越来越多喜欢搜罗新知识、寻求接受新思想、乐意吸纳新文化、渴望获得新朋友,拥有娱乐精神、自我中心、外向特质等多元价值体系的“90后”大学生所推崇。

二、高校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反思重构

(一)内容设计应凸显时代性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不简单局限在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等传统课程中,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孤立存在。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增设社交礼仪、国学简史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之外,还可以结合时政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阐述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人际和谐、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意义,以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民族心、社会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形式应突破灌输式

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以往的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中说理教育、典范引导、文章诵读等单项知识传授与被动接受过程的灌输式教育来完成的。新形势下高校既要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化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要进行有目的教育。选择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信息接受形式,通过电影欣赏、诗歌鉴赏、求职模拟、实地参观等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使学生乐于了解、乐于接受、乐于实践,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大学生个性结构的优化、良好性格的培养、积极态度的形成。

(三)教学实践亟须回归生活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很多时候被简单理解为“教学”。要使传统文化教育切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就必须使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生活。让在温室中成长的新时期大学生在参与生活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感悟真谛中知行结合、用于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在从理论到生活、从生活到理论的反复实践中成长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话式交流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兴趣,使“生活”在大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充满诗意文化内容的大课堂,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

三、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遵循教育主体原则

教育主体性原则倡导将教育主体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引导他们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强调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是五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基石和脊梁,也要突出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与现实精神、时代精神、现代社会的融合贯通,充分根据他们的信息接收特点发掘传统文化精神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各种载体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载体、形式、方法,为完成传统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张扬自信、表现自我的个性特点,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书法比赛、摄影大赛、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评比、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科技文化学术节等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建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交往的微观环境,摆脱过分依赖网络交流的弊病,把他们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在和睦友好的氛围和沟通良好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积极地、自发地调整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影响塑造他们美好的情怀操守和共同道德,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加强人际沟通指导

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除了享受在虚拟空间中与人交往得到的新鲜刺激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感情联系和正常交流,产生人际冲突和生活压抑的情绪,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空虚的平衡。但过度依赖互联网交流则会导致抑郁感和孤独感的增加,最终形成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个体差异深入探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需求,有效调动人际关系测量、角色扮演游戏、价值澄清、行为矫治等教育手段,真正找到能使大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良好互动沟通的有效方式。同时,通过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审美与表述肯定人性的纯真和善美,将主流价值标准和传统文化精神渗入学生的心中。

(四)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时一定要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汲取精华、过滤糟粕。只有通过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进一步加强、传承、弘扬大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从大学生入手构建符合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体系,完成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从反思到重构的优雅嬗变。

(张希,1983年生,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商家促销浪费的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