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时间:2022-07-11 08:51:09

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尽人皆知,他的比较优势的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不仅比较优势的思想影响深远,李嘉图研究国际贸易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应用广泛。

李嘉图模型深刻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证研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但是,李嘉图模型表明,国家间将会完全专业化分工,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研究都是背离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结论,按照李嘉图模型的原则对结论进行引申,以使李嘉图模型变得可以检验。这种引申有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两国某产品的出口额之比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检验两个国家某产品出口比例与两国工资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际数据基本能验证李嘉图模型的结论,即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或者工资越低,该国该产业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出口就越多。

然而Bhagwati(1964)尖锐批评这种实证研究方法,认为上述研究的结论并不能证明或者否定李嘉图模型,或者说,这些方法并不是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Bhagwati利用他的方法来验证李嘉图模型,发现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后续的研究,如McGilvray and Simpson(1973)也发现,英国和爱尔兰的贸易数据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

围绕李嘉图模型是否符合实际的争论说明了什么呢?由于李嘉图模型太简单,假设条件太苛刻,李嘉图模型所忽略掉的因素,比如要素禀赋、需求等因素可能在贸易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值得注意是Davis and Weinstein(2001)的实证研究,在考虑了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价格差异、需求等因素后,发现理论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度达到90%。所以,仅仅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不充分的,李嘉图模型的预测难免与实际不符。

李嘉图模型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出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甚至也不在于是否拟合实际的贸易数据,更在于李嘉图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被广泛用来研究技术、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与贸易的关系,用来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下面是最近几十年李嘉图模型在贸易理论中的应用,本文将分别介绍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放松后,李嘉图模型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二、将李嘉图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多种产品

李嘉图模型假定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这个显然不符合实际的假设遭到很多质疑。在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条件下,李嘉图的模型是否还成立?比较优势的原理还能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早期很多国际贸易学者为此进行了很多探索。

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李嘉图模型扩展到有限数量多个国家和产品。这些研究维护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地位,证明了多个国家、多种产品条件下,李嘉图模型仍然是有生命力的。但是,更有影响力的扩展是将李嘉图模型扩展至无限多个国家和无限种产品,即用一个连续的变量表示国家或者产品,这个连续的变量分布在区间[0,1]上。下面分别介绍连续变量条件下李嘉图模型及其应用。

(一)多种商品

Dornbusch, Fischer and Samuelson(1977)(简称DFS模型)第一次将李嘉图模型扩展到连续商品。在连续商品的框架下,可以分析很多贸易问题,还可以将模型扩展,分析非贸易商品、运输成本、关税和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DFS模型是对李嘉图模型的一次重要扩展,以后的关于李嘉图模型的扩展大都在DFS模型基础之上。结论表明,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工人利益可能会因为跨国公司的扩张而发生冲突,但是世界总福利会因此提升。Krishna, Mukhopadhyay and Yavas(2003)用DFS框架分析转型国家的贸易问题。转型国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可能存在扭曲。如果要素市场存在扭曲,即劳动力并不是按照边际产出取得报酬,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型国家可能从贸易中受损。

(二)多个国家

类似DFS模型中将产品数量扩展到无穷多的方法,Yanagawa(1996)将国家的数量扩展到无穷多。在这样的框架下,Yanagawa(1996)分析了贸易与增长问题,对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广为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推动工业化,也有的人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该国的比较优势锁定为农业,从而不利于工业化。Yanagawa(1996)的模型表明,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外部条件(其他国家的政策)。

三、改变李嘉图模型中消费者的行为

DFS模型假定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具有位似性(homothetic),这就排除了收入分配效应对商品消费的影响。然而,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是有影响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Hunter and Makusen(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大约有14%的国际贸易是由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引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往存在这种可能,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比较大,导致需求结构不同,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这就要求放松位似偏好的假定。以下是在不同的偏好假定下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Matsuyama(2000)假定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随着消费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大。Matsuyama(2000)的效用函数表明,消费者的效用随着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增加而增大,而不是随着消费的同种产品数量增加而增加。收入越高的消费者,消费的产品种类就越多。在这样的框架下,Matsuyama(2000)分析了南北贸易问题,得到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进步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采取收入调解措施使贫富差距缩小,会导致贸易条件改善。

李嘉图利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一模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而且“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早已超出经济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李嘉图模型太简单,假设条件太苛刻,李嘉图模型所忽略掉的因素,比如要素禀赋、需求等可能在贸易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李嘉图模型两种国家、两种产品的假定也使李嘉图模型的预测力大打折扣,所以很难利用李嘉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得到结果与预期不符。

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家不断放松李嘉图模型中的假设条件,使模型更加接近于实际,并且将李嘉图模型用来研究贸易领域的很多问题。李嘉图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被广泛用来研究技术、国际投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与贸易的关系,很多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问题的研究也是在李嘉图模型框架下进行的。作为一个简单但是有力的分析工具,李嘉图模型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轨迹。正如Findlay(1984)所言,“所有的国际贸易纯理论都是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第七章开始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觉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