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一课一得求实效策略探究

时间:2022-04-19 01:17:37

语文课堂一课一得求实效策略探究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扎实、平实、丰实,力求做到一课一得追求实效。教师要了解学生,得一需而教;解读文本,得一瓢而饮;简化过程,得一法而用。根据教材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适当选择内容和教学手段,尽量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明,教学过程变得简捷,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让一课能有一得,从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

【关键词】语文;实效;因材施教;解读;简化

当下的语文课堂,有不少教师忙着播放精美课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各项新的理念……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与追求实效课堂的目标相去甚远。这恰如果树的生长,枝条萌生过多,造成疯长,影响了通风和透光,分散了养分,果子反而结得少,结得小。

从认知规律看,在一堂课中学生所能获取与消化的内容是有限的,尤其是小学生。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适当选择内容和教学手段,尽量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明,教学过程变得简捷,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让一课能做到一得,由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那么,如何给语文课堂“瘦身”,追求一课一得以达到实效课堂呢?

一、了解学生,得一需而教

很多专家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回到扎实、平实、丰实,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要让课堂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摇篮,让课堂成为提高儿童语文学习能力的策划中心,成为儿童语文兴趣的源泉。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以学生为标尺来衡量。

1.了解语文学习现状,因材施教。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有较全面、准确、细致的了解。如这个班朗读不太好,就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倾向于朗读方面的指导;生字词掌握不牢固的,就要舍得花时间教学字词;善于说不善于写的,就加强书面表达指导等,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教学。

2.充分预设,因学施教,适时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都如教师所设计的那样去学习,有时教师预设的难点并非是学生不能理解的,而有时教师认为容易的地方学生又会百思不得其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不解处放慢教学节奏,在学生易懂处压缩教学时间,做到因学施教,适时生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有自由度较大的框架设计,也要有充满弹性的“软设计”环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内容、教法和学法。

二、解读文本,得一瓢而饮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他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可以留到以后再讲。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住年段目标、文本和学生特点,剪裁好教学内容。

三、简化过程,得一法而用

对于语文课要做些什么,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学生去看书读书,老师在学生不能领会处指点一二。可是,很多教师将这一简单的过程人为地复杂化了。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了历史演义;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了人物掌故;文章还没读通就开始了文本的超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演、要画、要唱,还要合作交流,讨论探究……人人都在忙得不亦乐乎,却往往不知道这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往往是导致语文课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最有效”要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一课一得的“一”,并非数学上的准确数,而是喻指语文中的少而精。一课一得,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是教师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教师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化的教学环节,让语文课堂达到真实、朴实、扎实、丰实而灵活有效的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上一篇:对高三化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探究 下一篇:说画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