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04-19 01:17:17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本文从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现状出发,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对“学― 工― 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解决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学― 工― 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 汽车专业 可行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各中职院校围绕着校企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针对中职汽车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难点,我校汽车专业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专业建设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教学与单位用人的“零距离”的对接,使我们的学生对岗位适应得比较快,能从容地走向社会。

一、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针对汽车专业校外实习、学习、实践交替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学习、工作多循环螺旋上升式系统,做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协调统一。

2.“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安排

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期设计为6个阶段:

(1)校外参观见习阶段(专业观初形成阶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

(2)校内学习阶段一(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基本技能和部分专项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企业实习做好准备。

(3)校外工学交替阶段(职业素质初步培养阶段),目的是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实战的形式巩固和提升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设备、师资的融合,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校内学习阶段二(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开始系统学习《汽车发电机构造与维修》等13门专业课程,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工作岗位实习做好准备。

(5)校外顶岗实习(职业素质综合培养阶段),第六学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实际岗位上结合岗位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考核。

(6)校内回炉、提升阶段(职业技能提升阶段),毕业前3周,学生回校,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总结,指导教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学生的专业理论进一步提升。

六个阶段做到了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每一循环都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递进式而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在多循环中实现素质、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

3.构建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1) 教学观念改革探索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只有在学校里读书的观念转变成“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

(2) 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探索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针对汽车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开辟新技术领域课程,配合“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汽车专业以工程实例、真实任务为载体,促进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教学教材。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汽车专业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发了13门核心专业课程,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 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4)建设“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厂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专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训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实习实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并开展毕业生就业、人员培训、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合作,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培训、研发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

(5)建设一流的“双师结构”队伍。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高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通过企业培训和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建设出“双师”结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6)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分为“见习― 学习― (工学交替)实习― 学习― 顶岗实习― 回炉学习”六个阶段教学。为了确保质量,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监控,我们要制定《实践、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特别是在第三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度,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的每项学习都有实习报告或总结,促进学生发展;回炉学习阶段围绕企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促使学生企业文化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工作(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制定《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在“双师”管理基础上实习,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评定学生绩。

二、总结

“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绝不是“学习”和“工作”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培养学生,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的是使得中职教育和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合拍,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对职教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12(14).

上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 下一篇:“互教互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