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时间:2022-04-19 05:41:07

激发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摘 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课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不喜欢上化学课的现状,通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多个方面入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以期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对于化学学科,很多同学没有兴趣,化学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让他们将化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兴趣和享受,是每个化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兴趣的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右脑,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形成。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学习态度会积极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成了快乐的事情。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化学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他们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差、思维习惯差,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且记忆也是较长久的和牢固的。无论是化学挂图、化学模型,还是课本插图等,都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

(1)利用教学实验创设化学情境,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形成化学概念和认识规律,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教学实验是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2)联系生活创设化学情境,恰当的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到的事例,也能创设良好的化学情境。

(3)利用优美的语言创设化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不仅要有深刻的教学思维,还要有精湛的语言艺术。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优秀的语言艺术对创设化学情境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各种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参与实验、亲身经历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接受所学的内容。

2、多表扬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需要得到别人赏识。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意愿。为了增强化学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必须善于运用鼓励艺术。教师的评价,像一座灯塔,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是学生关注的核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3、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3.1提高自身的素质。

据调查,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是品德高尚,二是学识渊博。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的最主要的因素。《学记》中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我国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明人格感化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尊重,信任学生。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提出的批评和合理化建议,耐心排除不正确的意见;不能以成见看人,不能侮辱学和体罚学生,不能对学生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要尊重和爱护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和“信其道”。

3.3要到学生中去。

教师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谈论生活趣闻、学习感受,筑建起师生感情的桥梁,建立和诣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教学开展顺利;教师到学生中去意味着教师喜欢教育这份工作,说明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有情感,使学生喜欢你,觉得你可亲可信可敬,从而实现有效教育;教师到学生中去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料和教育契机,从而实现教育无痕。

真挚的师生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训斥甚至漫骂,那学生不但对这老师产生厌恶,更不要说对其所教学科产生兴趣了。

4、增加校本课程,注入生活气息,以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热爱、熟悉自己生长的环境,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校本教材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外、校内外、课内外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力求将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生活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5、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持久的课堂教学对同学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能够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突出化学因素,让学生借助一定的载体来消化、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内化为化学素养,把我们的化学课堂放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当然,前提条件是“适当”,不可能也无法做到“经常性”。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无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途径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只要我们教师肯下功夫,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妙中主编《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行为操练指导》

[2] 林振海,陈传锋主编《心理学》

[3] 叶瑞祥,沈晓良主编《教育学》

上一篇:用心积累 活学活用 下一篇: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