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空抛物相关规定

时间:2022-04-19 04:14:47

论高空抛物相关规定

中图分类号:D92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68-02

摘 要 根据我国最新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对于这一条款争议很大,本文尝试就此问题争议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高空抛物 归责原则 证明责任

一、立法背景

建筑物的抛掷物致人损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侵权行为类型,早在罗马法的规定中就有其踪影。但是早期建筑物的抛掷物致人损害造成的纠纷和现代所造成的纠纷已经大不相同。早期建筑物所有权的单一性,使得纠纷更加清晰明确,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之后,由于建筑物所有权的区分所有,使得加害人的身份难以确定,导致纠纷当事人身份的不确定,给受害人求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展和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加,加之住户道德素质的欠缺,使得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现象日益严重。在上海晨报世博前针对提高市民素质杜绝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问卷调查中,高空抛物行为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由于调查难度大,纠纷处理麻烦。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法院对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案件都习惯采取冷处理。在不能确定特定加害人的情况下,公安机关甚至直接告知受害人只能自认倒霉,法院也不愿意因为不特定加害人群体庞大而深陷其中,往往也是受害人难以求偿。

在《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出台前,法院在办理加害人不明的高空抛物致害案件时的三种不同做法:山东“菜板子案”中,法院依照共同危险行为的基本规则,判决该楼全部56户住户承担损害的赔偿责任。深圳“好来居”案中,法院认为,原告在不能举证证明具体侵权人的情况下,要求全体业主作为共同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没有法律依据,而另一被告物业公司因未举证证明其已经及时履行职责,承担30%的赔偿责任。“重庆烟灰缸案”中,法院以推定过错作为判决依据,判定由当时有人居住22户住户分担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可见对于加害人不明的高空抛物致害案件,存在着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其不但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司法的统一,有损法律的权威。

二、关于归责原则的争议

高空抛物的损害责任不是过错推定而是行为推定,导致并不是由实施致害行为的人承担责任而是要求所有具有嫌疑的人承担责任。使得高空抛物和共同危险行为明显区分开来,成为一种独特的侵权行为。但是这样的规定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承担责任的加害人中必然绝大部分是没有实施致害行为的无辜者。这些无辜的加害人不可避免的要去为真正的致害人分担责任。很大程度上是把受害人的风险转移给了集体。但是由集体来分担个人风险看似公平,实际它是建立在众人的不公平之上的,牺牲了99%人利益维护了一个受害者利益。在一百人中只有一个人实施了抛物行为,却让更多无辜者来承担不明责任,这个公平实现是严重不妥的。对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归责原则,自然争议很大。

在我国高空抛物致害被类型化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面对高空抛物致害中的受害人及被列入可能行使侵权行为的无辜方两个利益主体,是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及时全面地赔偿其所受到的损失,还是考虑后者的利益,不能“殃及无辜”,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深入思考与衡量。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过错推定原则与过错原则的争论也正是这两大利益主体冲突的体现。

首先,从法的价值角度考虑,法有诸多价值,如安全价值、秩序价值、正义价值、效率价值等。所谓安全价值是对社会整体而言,意味着安宁与和平,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生命、身体、财产等自由权利免受侵害。秩序价值指法律调控与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序状态,如政治、经济、道德等。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法应努力追求的某种完善的目标、道德价值或理想的秩序。法的效率价值则是涉及到整合法律体系内现有的法律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在高空抛物侵权中存在着两方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保护受害人利益与保护被列入可能行使侵权行为的无辜方利益的取舍。如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主张由真正的行为主体来承担责任,则是倾向于正义价值,却忽视了安全、秩序与效率价值;而如果采用过错推定原则,主张可能的行为人承担责任,则是强调了安全、秩序与效率价值,却回避了正义价值。如何在这种困境中作出选择,确定法的价值的位阶,还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国情与社会环境,显然,在此类案件中应更加突显法律的安全价值与秩序价值。

其次,从侵权法的发展趋势上考量,传统侵权行为法以“自己责任”为理念,即每个人只能也只应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而无须对他人行为的后果负责。倘若各个行为人之间没有主观的共同关联,仅基于其客观行为的结合或损害后果的不可分,就承担连带责任,则实际上是强令某个行为人对他人的行为负责。高空抛物致害中由于缺乏共同的主观联系,并不属于共同侵权,原则上应适用自己责任。但传统侵权法模式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理性主义的产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及危险活动的复杂化,导致对过错的认定和因果关系的判断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现代侵权行为法也日益突破自己责任的界限,逐步确立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及替代责任原则等。因此,现代侵权法相比于传统侵权法,更倾向于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从这个角度看来,在高空抛物抛侵权中,确立过错推定原则,由潜在责任人分担责任符合了现代侵权法的发展趋势。

三、关于适用效果的争议

将相关住户纳入责任承担范围从而督促住户相互监督指认以寻找到真正的加害人也是关于高空抛物的规定的目的之一。但是让所有建筑物内住户承担连带责任能否发现真正的真正高空抛物行为人,是不能确定的。此外,这种制约监督机制也会使邻里关系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紧张之中,破坏邻里和睦关系,也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结果不但未能发现真凶而自己承担风险责任,而且还会造成无辜赔偿者心理失衡,走向道德危险边缘。同时由于对责任人范围的规定,导致公安机关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寻找到真正加害人的可能性。

但是同时必须看到,相对于受害人而言,建筑物住户拥有诸多优势。比如,长期居住在一起对彼此器物大致了解,生活习惯的大致了解等等。加之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特别是传统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非当事人即使了解情况,也会由于诸如人际关系等种种原因而刻意隐瞒。导致受害人求证的困难大大加大。而且我国对于免责事由也有详实规定,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尽可能少的造成无辜者承担责任。

四、结语

我国关于高空抛物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解决高空抛物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法律的事后制裁,而是在于事前预防。法律能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事后为受害人争取一定的补偿并警示那些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不道德之人。所以采取目前这样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分担受害人的风险,以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可以确信,这样的规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规定。同时如果可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城市的监控系统,提升公安机关的侦查能力,使得加害人身份更加具有确定性,这样才可以真正解决高空抛物问题,保证公民的合法权利,实现法律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政法论坛.2006(6).

[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成,鲁智勇.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探究.法学评论.2007(2).

[4]杨立新.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志国.刍议高楼坠物中的共同危险行为责任.黑龙江法制报.2005.5.26.

上一篇:对股权激励相关法规的解读 下一篇:论诉讼保全中的比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