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时间:2022-04-18 11:31:24

发展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人文精神、自由的科研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等等多个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软环境”,对法律类高职院校至关重要。为此,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应在突出“法律”特色、搞好硬件建设、举办各种讲座、活跃第二课堂、引导社团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于1949年建校,1998年开始举办法律专业高职教育,十余年来,学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明确教育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法律职业道德、掌握“必需、够用”的基本法学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法律应用性人才。2003年,学院开始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法律系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学院领导积极运筹帷幄,多方筹措资金,新校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综合楼、学生公寓楼拔地而起,基本满足了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2006年,法律系师生入驻新校区,在硬件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伴随着世界发展的高歌猛进,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所法律类高职院校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谋求更大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单单拥有高楼大厦、宽敞的教室和先进的设备等硬件设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新校区远离市中心,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周边文化资源缺乏,因此,着眼长远发展,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建设,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在我看来,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当包括悠久的历史传统、整洁优美的校园、丰富的人文精神、自由的科研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等多个方面。悠久的历史传统能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大学的历史厚重和时间积淀,对其油然而生敬意。北京大学作为百年名校,以她“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呼唤“民主科学”的激情、“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而著称于世。整洁优美的校园能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丰富的人文精神就是学校能否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使得每一个师生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愿意为学校贡献力量。自由的科研环境,就是对于教师来说,学校提供的科研条件能否让他感到科学、合理、有发展空间,进而刻苦钻研科

学高峰。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人感到自由、民主、融洽,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彼此尊重、密切协作、相互提升。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指在这里求学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所学专业产生强烈的兴趣,经过大学阶段各自都在原来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并在毕业时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

当然,大学校园文化涵义十分宽泛,远不止于此。但从上述几层涵义中也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大学极其重要,影响深远,关系到学校领导的治校理念,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校园文化建设得好,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作为法律类高职院校,其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在校园文化方面体现法律专业特色,注重职业导向,突出应用能力。

三、学院发展校园文化的基本路径

(一)突出“法律”特色

“法律”专业一直是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强项,在社会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学院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有为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政府建言献策的专家,有活跃在河北法学界的知名律师,有被广泛宣传的“四、三教学模式”,也有为数不少曾在学院学习、如今身担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毕业生。目前,学院确定高职法律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基本法律理论,具备较高法律实践能力并能为基层法制建设服务的高级法律应用性人才。我院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的职业有中级、基层法院的书记员,检察院的助理岗位,公安、安全警务人员,监狱管理人员,行政机关公务员,律师事务所的助理,乡镇或社区的司法助理,企事业单位的文秘等。这些职业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法律原理,形成对相关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法律”特色应当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作为法律类高职院校,其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应当体现“法律”特色,使校内的建筑物、路面、实训基地等,整体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形成信仰法律、敬慕法律、尊重法律的氛围。以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楼”为例,“明理楼”高大、威严、庄重、深沉的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它的整体颜色基调是深灰色,使人联想到法官袍、律师袍、警服;它周围高大、粗重、挺拔的圆柱,让人想起法律的至高无上;它的名称“明理楼”给人以学法明理、崇尚正义的启示。教学楼等硬件建设也要力求体现这一特征。比如,模拟法庭等法律实训基地要在设施、布置上接近真实,使得学生一进入威严的法庭就产生法律职业的自觉和秉持正义的冲动。我们可以在新校区适当位置合理设置一些“标志性雕塑”,像“独角兽”,像古今中外法学家头像等。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达到同样的高度,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在内心自我反省。著名法学家对青年学生的示范作用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例如,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校园里,矗立着著名法学家钱端升的巨大塑像,人们走到这里都会仔细端详法学大家的面容,认真阅读生平介绍和法学贡献,无不肃然起敬。

(三)搞好校史教育

学院有着60余年的光辉历史,为河北省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体师生而言,悠久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绝好的教材。近年来,学院引进不少师资,这些新成员对学院历史不太了解。全院1万名学子对学院历史更是知之甚少。如果校史在师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就不利于培养教职工热爱学院、爱岗敬业、为学院奉献的精神,不利于培育广大学生爱班级、爱集体的情感,不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令人欣慰的是,在2009年学院举办六十周年校庆期间,新校区建立了校史展览馆,悬挂、陈列着60余年来学院发展的资料、图片,既有曾在学院工作过的领导、教授,也有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校友,校史展成了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举办各种讲座

对一所大学的师生而言,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学生对大学期间某次精彩的演讲或讲座可能终生难忘。笔者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期间,曾聆听过终身教授江平讲的公司法,终身教授陈光中讲的刑事诉讼法修改,郑成思教授讲的知识产权法,张卫平教授讲的公正与效率之关系,赵秉志教授讲的奔赴加拿大为赖昌星一案作专家证人的亲身经历,曲新久教授、舒国滢教授对研究生辩论赛所做的精彩点评,入世谈判中方代表之一龙永图先生讲的WTO相关法律等,虽然时隔数年,但每次回顾总觉得大师之音如在耳畔。学院举办各种讲座的具体形式有:

1、名家讲座制度化。学院曾经成功邀请过江平、朱苏力、张卫平等著名法学家来院演讲,并产生了良好效果。在每个学期应至少邀请一位在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专题讲座,并形成制度。在讲座之后组织师生座谈会、讨论会等,强化影响。2、校内教授讲座经常化。学院教授、副教授数量多,素质高,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重要文化资源。按照每周一次讲座计算,每个学期可以安排十几位教师。长期以往,就会在学院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3、课内讲座具体化。任课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随堂搞一次讲座,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与学生及时交流、辩论,使学生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导社团建设。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课堂听课之外还有课余、星期天和节假日等大量空闲时间,如何开辟生动的第二课堂、引导社团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了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社团组织为数很多,诸如文学社、演讲学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在活跃学生业余生活上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我以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强化。1、成立各类学习兴趣小组。大学期间的青年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自主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学生中成立宪法、民法、刑法、物权法等学习调研小组,由学科教师定时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法律应用能力。2、法律进社区。法律系的法律服务小组、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等,定期奔赴桥西区、裕华区等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帮助弱势群体等活动。利用每年的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到省博物馆、中山路等地开展法律咨询,解答群众疑难问题。这都是走出校园、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

(六)探索分层次教学。为解决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对高职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即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把学生分为“接本升本班”和“求职就业班”,使教师教和学生学都更具有针对性。对“接本升本班”学生,强化英语、计算机、政治等公共课教学,并由教师认真辅导,提高学习成绩。对“求职就业班”学生,应当强化社交礼仪、交际、协调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如何参加面试、自我推介、与人沟通等,以便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

[作者简介]马章民,男,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田亚芹,女,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师。

上一篇: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下一篇:爱心托起“残疾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