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的修辞特征

时间:2022-04-18 08:21:59

网络新词的修辞特征

一些新词蹿红于网络,成为抢眼热词,如“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等。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

蒜价看涨,涨得离谱,一斤蒜买到7元至8元,比过五花肉的价格。菜贵了就吃肉,肉贵了就吃菜,都贵了就省着吃,搭配吃。有关部门对蒜价居高,给出这样的理由,天气异常,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影响农产品收成。老百姓总要吃蒜,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蒜你狠!”于是,炒词同炒蒜,“蒜你狠”迅速炒红网络。

一般说来,一个新词能够让人过耳(目)不忘,久留口谈,成为流行语,要具备以下条件:从内容上看,它说了人们想说的话,谓之“不悱不发”;从构词上看,它既要承接固有形式,又要推陈出新;从表达技巧上看,它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注入语文味,值得回味。

一 即事造语,击中一点,不及其余。

据说白居易出生的时候,他的村里因为地势低洼,积水成患。他的爷爷给儿孙取名“居易”,寄托对后代将来美好生活的祝愿――《礼记・中庸》有语:“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徼幸。”白居易到了长安应举,拜谒著名诗人顾况。顾况对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他在看完白居易的一篇诗作后,马上转变态度,说:“有才如此,居易何难!”顾况借白居易之名发挥,不仅表达对眼前后生诗才由怀疑到欣赏的惊喜,也是对当下长安物价高昂的感叹。

当时长安,米价奇高。据史料记载,京都的正常米价为2000文一石,围城时期竟然达到几十万文一石。唐朝一石米接近100斤,现在售价约200块钱,一文钱大概折合人民币一毛钱。照说一斤米2元钱不算贵,然而结合当时收入水平,就不能算便宜了。《太平广记》记叙一个叫宋衍的白领,唐宪宗元和初年在盐铁院(相当于现在食盐专卖局)做抄写员,月薪2000文。一个唐代标准工作量的成年人,月俸尚且只能购买一二百斤大米,更遑论一般百姓的经济收入,于是,顾况感慨“居大不易”。这可视作现代版的“蒜你狠”。

自2010年初开始,绿豆的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据业内对市场分析,绿豆价格不断攀升是由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也不排除囤积炒作和一些“养生专家”的“养生理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马三立有个著名相声段子,叫“逗你玩”。于是“逗你玩”成为“豆你玩”,一个极富表现力的新词,把事态况味全都端出,能不让人叫绝吗?

此类词语的表达内容,应该与时事密切结合,要内敛如有核能,要辐射可有相当覆盖面,所以,出语者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冷暖心意,要有“击中一点,不及其余”的深刻思想,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风度。

二 承接熟词,创造新词,俗中求奇。

如果分析“蒜你狠”“豆你玩”“凭什么”等语词,就会发现它只是对耳熟能详的词语进行加工,便诞生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词语。它的构词方式独特,可以概括为“首词嵌入式”,即对现成语词,更换首词,嵌入新词,推陈出新,翻出新意。

如“苹什么”,是对现成词“凭什么”换了首字,嵌入“苹”字,“苹什么”就横空出世了。“油(由)你涨”“药(要)你苦”“糖(唐)高宗”“姜(将)你军”莫不是由此式而成。倘若有兴趣,对“干什么”“搞卫生”“好厉害”等词都可以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词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活不乏鲜活的万象材料,然而要找到对应的语词表达,出语惊人,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如紧追绿豆、食糖、苹果涨价之后,棉花、蔬菜、食用油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尽管有“橡胶林”、“‘液体黄金’大红袍”“白菜大战”等语词摹状,可是,如同“蒜你狠”般地描摹万变世相和消费者复杂心态,意味相去甚远。可见,现代社会众生万象,扑朔迷离,竟也让汉语穷于言词,良莫可意,让人始料未及。因而创造出颇具新意的表达式和恁个词汇。被人们一片叫好,完全可以理解了。

所以使用“首词嵌入式”,关键要找到适合的语言形式,有“式”可用,有“范”可载。假如找不到对应的语汇,就不妨“破格”。采用新的构词形式,满足表达的需要。这正是汉语富有灵活变化的可贵之处。如“玉米疯”“棉花掌”等,就不是改动首字,而是更动末字,从后面嵌入的,同样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意思。按此推论,还可以从中间嵌入新字,产生新词,然而从媒体上还没有找到使用极好的例子――恰好说明语言形式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

需要说明的是,嵌入式与复合式是不同的。这方面的例子有“楼歪歪”、“桥粘粘”、“桥裂裂”、“搂抱抱”、“躲猫猫”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 得之谐音,别于双关,精彩修辞。

一个新词能够被大众接受,受到欢迎,在媒体上流行开来,除了有新鲜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以外,还得讲究修辞的技巧。关于“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用了怎样的修辞格,造成如此生动有趣的表达,也值得讨论。

显然,“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用了“谐音”的修辞。《雷雨》有个很好的“谐音”例子。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鲁侍萍面对儿子,欲言又止,在情急之下用谐音转换话题,很符合她当时痛苦复杂的心情。谐音,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取代本字。谋求一种辞趣。从中可知,声音是联想的凭借,如由“蒜”联想到“算”,“萍”“苹”联想到“凭”,“蒜你狠”“苹(萍)什么”就脱口而出了,而实质是达到意思转换,把当下人们对物价“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的婉曲,全都说出来。

然而,此处“谐音”与“双关”“飞白”等修辞也要区别开来的。“蒜你狠”不能算作一语双关:投有“表面说这个意思,实际上却是说另一个意思”的表达特性。谁能把“算你狠”与大蒜价格猛涨的情节联系在一起呢?只有用同音字的“蒜”代替“算”,才把要表达的语境意思凸现出来。“蒜你狠”与“飞白”的修辞格也是有区别的。黛玉笑史湘云:“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林黛玉是用史湘云因口齿不清而误说的语词抢白史湘云。明知是错,故意转述,反唇相讥,这就是“飞白”。“蒜你狠”则不是这样。谁会把“算你玩”口误成“蒜你玩”呢――它们本来就是同音字嘛!

总之,这种修辞法既能使语言幽默、风趣,又能适应某些特殊语境的表达需要,如含蓄曲折,意味隽永,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然而,我们肯定它表达的积极一面,是因为它承载民生的大课题,与百姓心情息息相通。假若对百姓冷暖不管,内容甚至负载糟粕,语词再刷新,那也是枉然的。

上一篇:耕耘在那片人文沃土上 下一篇: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