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点舌丹外敷治疗蜂蜇伤5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4-18 08:00:26

梅花点舌丹外敷治疗蜂蜇伤50例疗效观察

对于北方而言,蜂蜇伤是季节性皮肤病,每年春夏花开时,随着人们外出增多及人体自身免疫的变化,蜂蜇明显增多,症状轻重不一,我院皮肤科本着快速有效解除蜂蜇伤对人体照成的病痛原则寻求探索新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蜂蜇伤,比较单纯西药治疗取得更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蜂蜇伤患者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15~69岁。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8例,女17例,年龄15~61岁,平均(39.5±4.2)岁,蛰伤部位头面加四肢11例,单纯头部8例,单纯四肢6例;临床表现局部灼痛、瘙痒、红肿25例,皮下出血点6例,散在风团5例,全身瘙痒5例,胸闷心悸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1~69岁,平均(41.2±5.1)岁,蛰伤部位头面加四肢15例,单纯头部7例,单纯四肢3例,治疗次数1~3次。临床表现局部灼痛、瘙痒、红肿25例,皮下出血点4例,散在风团8例,全身瘙痒8例,胸闷心悸5例。

治疗方法:①局部治疗:检查和拔出毒刺,常规碘伏消毒;观察组取梅花点舌丹适量碾碎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干后除去再敷,如此反复每1小时1次;1次/日;②全身用药抗过敏治疗:局部症状病例口服扑尔敏片,4mg,3次/日,散在风团全身瘙痒及胸闷心悸者,10%葡萄糖酸钙10mg,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1次/日静滴,1个疗程7天。

评价指标:每天随诊1次,着重观察用药后以下各项指标:①临床症状:皮疹(红肿、风团及皮下出血点)消退,红肿消失;②体征:灼痛、瘙痒及胸闷、心悸等自我感觉症状消失。

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治疗7天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仅仅留下色素减退斑;②显效: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但仅仅有少量皮疹(红肿、风团及皮下出血点)或体征轻微,灼痛、瘙痒、胸闷及心悸等自我感觉症状;③有效: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明显存在皮疹(红肿、风团及皮下出血点)或体征(灼痛、瘙痒、胸闷及心悸等自我感觉症状);④无效:治疗7天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者。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观察组治愈20例(80%),显效4例(16%),有效1例(4%),无效O,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治愈14例(56%),显效4例(16%),有效3例(40%),无效4例(16%),总有效率84%。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蜂蜇伤在北方是季节性疾病,春夏人们外出增多,螫人蜂多见,故蜂蜇伤多发,常见螫人蜂类有蜜蜂科、胡蜂科、细腰蜂科、蚁蜂科和丸蜂科等。其腹部末端有一对毒螫和一根毒刺,毒刺刺入皮肤将毒液注入体内,蜂毒成分较复杂,其中透明质酸、磷脂酶A是引起过敏反应的重要物质,临床表现多样,轻者红肿、风团及皮下出血点,重者心悸、休克。因此应及早抗过敏治疗,局部消毒除去蜂针,除用常规抗组胺药及激素治疗外,局部外敷梅花点舌丹调食醋,以降低机体对蜂毒的敏感性,尽快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梅花点舌丹一种传统的中成药,由名贵中药藏红花、珍珠、麝香、熊胆、乳香、没药、珍珠、冰片、血竭、蟾酥等药组成。珍珠、血竭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功能,对各种恶疮初起、无名肿毒、疔疮发背均有显著疗效;熊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熊胆具有清热消炎、镇痛、抗病毒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病毒、止痛、生肌、促进皮损愈合等作用。该药经药理实验证实,能显著地增加动物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抗体(溶血素)的形成,是一种较强的免疫促进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刍议 下一篇:浅析土豆深加工对黑龙江经济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