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时间:2022-04-18 07:40:56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摘要]电影海报通过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具有多模态性。《功夫之王》的电影海报具有代表性。从语言学角度来解读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能理解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是如何构建的,能够研究发现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图像等模态都能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而且它们相互作用生成意义。

[关键词]电影海报;多模态性;《功夫之王》

一、引言

作为电影的广告,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电影海报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以往人们对电影海报的研究常常从功能和美学等角度出发,几乎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电影海报与普通的纯文本语篇不同,不但有文字,而且有图像和有不同的颜色表达。这说明电影海报语篇是通过各种交际模态实现的,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尝试以《功夫之王》的电影海报为例,从语言学角度来解读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

二、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性

社会体系或文化可以表述为一种意义建构、一种符号系统,构成社会体系的意义是通过许多模态和渠道传递的,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交际模态,决非唯一的交际模态。

多模态语篇是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换言之,多模态语篇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由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电影海报中有文字,有图像,还有不同的颜色和字体,因此具有多模态性。

三、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语言学理论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重点研究语言符号系统,并认为语言材料可以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人际功能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言用于组织信息的功能。

多模态语篇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纯理论功能假说,认为多模态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多模态语篇分析还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semio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语言语篇,还可以被扩展到语言以外的符号资源,如对视觉图像、声音、建筑、身体动作和电子媒体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

四、实例分析

在《功夫之王》的电影海报中,有图像和文字。其中,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字体、颜色和位置。不同的图像有不同的大小和不同的位置。这些不同的模态都能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1.文字分析。

文字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处是影片的片名;第二处是最上端的说明“影坛终极拳威阵容,破天荒直面交锋”,这里包含了一个物质过程,告诉观众影片的演员阵容是拳坛的权威人物,也是他们首次在同一影片中一起出演;第三处在海报的最底端,介绍影片由哪个公司出品、监制等,以及演出阵容和导演等细节内容。这里包含了多个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运用符合电影海报的特征,说明这些文字起的是提供信息的作用。

从人际意义看,该电影海报中的汉字片名字体最大,字体加粗,字体独特,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其他文字说明都是陈述句,或者是省略的陈述句,没有其他句型,也没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态表达。这符合电影海报的广告特征。电影海报是影片的广告,传递电影信息是它的首要任务。

语篇意义可以从信息价值和显著性方面加以考察。在文字说明中,信息价值最强和显著性最强的成分是影片的片名,所以片名的字体很大,其位置在图像下面,在海报中间偏下的位置。因为该海报在中国发行,中文片名的字体很大,是所有文字说明中最大的字体,英文片名的字体较小。在图像上方的文字说明“影坛终极拳威阵容,破天荒直面交锋”,其信息价值也较高,显著性也较强。该文字说明的字体较大,而且是粗体。显著性最弱的是处于海报最底端的文字说明,主要介绍影片由哪个公司出品、监制等,以及演出阵容和导演等细节内容。这些内容的信息价值不如图像和片名的高,放在海报的边缘部分,而且字体最小,文字的颜色与其他文字说明不同,全是黑色。

2.图像分析。

该电影海报的图像主要有两部分。首先是两位主角成龙和李连杰的图像。这不仅是他们的图像,而且是他们在打斗时的图像,因此该图像不仅告诉观众该影片的主角是谁,而且还告诉他们该影片是一部功夫片;其次是夹在中文片名中间的美猴王的头像,这说明该影片与美猴王有关,或者是关于美猴王的。

把两位主角的图像放在最中间,是为了突出其重要的信息价值。成龙和李连杰两位武打明星联袂出演是该影片的一大卖点。因此,海报设计者把该图像予以突出,不但位置在最中间,而且占据了该海报三分之二的版面。在中文片名中间还有一个美猴王的头像。其位置和图像大小均说明其信息价值不如两位主角的大。

图像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主要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子系统角度加以考虑。在该海报的图像中,参与者(成龙和李连杰)的目光没有指向观众。根据Kress&vanLeeuwen的观点,这里不存在想象中的“接触”,即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想象的人际关系。这是典型的“提供” (offering)类图像,表达提供信息的意义,即向观众提供信息。然而美猴王头像与此不同,该头像的目光指向观众,所以存在想象中的“接触”,存在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想象的人际关系。这类图像是“索取”(demanding)类图像,表明参与者向观众索取的更多的注意。

从社会距离来看,在这幅电影海报中,设计者采用了社会远距离来呈现两位主角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成龙和李连杰)的整个人像,并且他们周围有空间环绕。这种社会远距离的设计表明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是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对于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定位是符合事实本身的。在设计美猴王的图像时,设计者采用的是亲近距离,因为只看得见脸部。美猴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设计者希望通过亲近距离来拉近观众和美猴王的关系,来建立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

态度通过“视角”来体现,表达对参与者所持的主客观态度。从整个图像的“视角”来看,两幅图像都是从正面角度拍摄的水平视角的主观图像。选取这种视角,体现出设计者的主观态度,他(们)希望该图像给观众带来的是感同身受、融入其中的感觉。

3.意义共建。

Ktess&vanLeeuwen认为,图像和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但并不依赖文字说明,因为它本身既是有组织的,又是有结构的。即使没有在两位主角图像的边上附上他们的名字,观众也能通过图像认出他们。因此,视觉结构绝不只是形式的,它们在语义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图像和文字说明能够共同作用表达意义。这一多模态语篇采用图像在中间,文字在上下部分的编排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和感知习惯。这一语篇由图像、文字、色彩、字体等多种符号共同作用生成,每种模态都有自己的意义表达方式,图像简洁生动,文字阐述具体明确。当然,与图像相比,文字不具备吸引观众目光、迅速传递信息的优势,所以,海报设计者把图像放在中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光有图像,观众无法知道影片的片名和具体的细节信息。是由于图像、文字、色彩、字体等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观众才理解了海报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 《功夫之王》的电影海报,从上到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一种纵向三联画(verticaltriptych):

理想的(ideal)的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的或希望得到的东西;真实的(real)是具体详细的信息和细节。在《功夫之王》的电影海报中,理想化的部分是文字描述:影坛终极拳威阵容,破天荒直面交锋。这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希望影片能够达到如此高度。中间部分有图像,也有文字。图像是影片中两位主角成龙和李连杰在打斗的图片。文字部分是中英文片名和在两位主角图像边上的名字。在中文片名中间还有一个美猴王的头像。这些文字和图像组成了媒介部分,意即通过成龙和李连杰的联袂出演,实现“影坛终极拳威阵容,破天荒直面交锋”的目的。最下面的一部分是关于影片的具体细节信息,如演员阵容、导演是谁、影片由哪个电影公司出版发行等。这些是真实的部分。从组织方式看,该海报图文并茂,衔接紧密。

五、结语

通过对电影《功夫之王》的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我们发现电影海报通过多种不同的模态来表达意义,具有多模态性。图像不只是一种形式,它们在语义上也非常重要。电影海报中的语言文字和图像都能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而且文字和图像共同作用生成意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语言文字和图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他模态如颜色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这不免是本文一大缺憾。

上一篇:解构《士兵突击》 下一篇:拟像·合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