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讲坛类节目主讲人的选择策略

时间:2022-04-18 03:24:01

电视讲坛类节目主讲人的选择策略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在一个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者,在讲坛类的节目中,栏目组、编导作为幕后的隐性叙事者,其个人的思想、知识水准以及阅历、性格等会对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主讲专家则是直接与观众见面,进行交流的线性传播者。同新闻节目中的主持人、记者主持人、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不同,讲坛类节目的主讲人的叙述身份在整个节目中的作用更大,因为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没有人会认为记者播报的新闻是他自己的,但是主讲人讲述的内容与他本人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讲,主讲人的选择对一个讲坛类节目的成败直接相关。

“大家”:保证栏目可信度的基石

由于讲坛类节目的决定因素在于主讲人,所以对主讲人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主讲人必须是某一领域的“大家”,以《百家讲坛》为例,从2001年创办开始,对主讲人的选定一般锁定于在学术上有一些成就的学者,其次才考虑其他条件。“大家”的选择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从传播学上讲,传播者对传播效果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宣传和说服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他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尤其是以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见长的文化节目,传播者的权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自古以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使得在文化、知识传播方面,大众倾向于接受具有专业权威的传播者传播的信息。

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制片人简承渊认为,“我们选择学者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才华、他的学术思想,对这个社会要有启发,他的学术必须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会讲:实现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

讲坛类节目主要依靠主讲人的语言力量来传播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所以主讲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大家”就能成为电视讲坛类节目的主讲人,“主讲人的第一标准是他的学术根基,尽管我们的主讲人有中学老师,但他也是有深厚的学术根底的。《百家讲坛》失去了学术根基,就成了说书场了。第二条标准,就是他的表述要用让15岁的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第一条标准,有很多学者和专家符合我们的要求,但第二条标准就刷掉了一大批专家。第三条标准,电视有自己的传播规律,观众看电视的时候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听内容,观众手里有遥控器,抱着各种目的看电视,要想让观众看到你的节目时不换台,就必须吸引人”。从《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的话中可以看到:主讲人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上面论述的“大家”,第二是必须会讲。所谓的会讲,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演讲能力。因为没有主持人或者说主持人仅起一个过渡或牵引的作用,主讲人在电视上以讲座的形式出现,口才就成了他们征服观众的一大武器,反应的机敏、语言的睿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讲演能力,成了观众痴迷这些学者的主要原因。

讲坛类节目的主讲人,在学界的影响力可以赢得受众对他们的仰慕,但如果他们的表述方式依然是课堂式的学术语言模式,也容易使他们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所以要尝试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新闻的传播与接受者能有角色的认同和情感的愉悦”。《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认为:观众已经厌烦了枯燥无味的讲座,对一板一眼的教授式的灌输有着天生的反感情绪,如果再把这一切搬到电视上,无异于将观众赶跑,所以在挑选主讲人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专业的权威外,一个突出的要求就是主讲人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亲和力。

为了让主讲人能尽快熟悉在电视上的演讲把握,《百家讲坛》候选主讲人一般都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如何提高收视率”的会议,会议一般在影视中心的八楼开,会上由央视调查者一一分析,一般都以近一段时间内最高收视率的一期节目为例,分析讲解。“隋丽娟被确定为《百家讲坛》主讲慈禧的候选人后,到《百家讲坛》刚刚试讲完了的她第一件事情就是被邀请参加了这个会议,她听纪连海那一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怎么切入的,高收视率是在什么时间、讲到哪一个情节时突然提上来的,王立群讲吕后的那一集的收视率也很高,那么他是分了几个悬念,几个悬念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个性:打造学术明星的关键因素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人际传播著作《桥,不是墙――人际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愿意,并能够作为人相遇,发挥他们那些独一无二、不可测量的特性、选择、反思和言说能力,同时意识到其他在者,并与人发生共鸣时所出现的那种交往类型或交往质量。”他的核心观点是:人际传播的关键是传播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人性特点的展示。在电视讲坛类节目中,主讲人居于节目的中心位置,所以他的个性化的展示就非常重要。主讲人只有具备了独特的与现场观众的沟通能力,才能实现人际传播的效果。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有时还常常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魅力的张扬不仅拉近了主讲人和现场受众之间的距离,还引起电视机前受众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固定受众群体。主讲人将丰富的知识积淀通过浅显易懂、和蔼风趣的讲述方式传达给受众的同时,得到的是现场受众和电视受众的敬佩之情,这种良好的人际传播的特色是《百家讲坛》成功的秘诀之一。

纪连海单口相声式的个性化的讲课方式,纯正的普通话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活灵活现。易中天则将语言时尚元素引进了论坛,不仅使得内容更幽默诙谐,而且充满了时代气息。于丹的成功,除了所讲解的内容符合转型社会里人们的心理需求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于丹教授通过她独特的语言――抑扬顿挫、流畅无阻――带领大众沉浸在对人生崇高境界的向往之中,在对现实种种烦恼的暂时逃避中”。

语言符号的作用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也不可忽视。美国符号学家萨姆瓦等人给非语言符号下的定义是:“传播情境中除却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则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精致的代码――一种不曾写出、也不为人所知而又人人皆懂的代码。”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指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这一类非语言符号也被称为“副语言”。在交流中,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其本身也具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向听者传递“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第二类是体态语言,指说话者的眼神、表情、手势、姿势、动作等,也称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语言符号配合使用,在意义的编成和传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或程式化的符号,指“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院、程式和消费方式等等。这些象征符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

与电视媒体打交道的人,对非语言符号多方面的功能及效果一定体会更深。根据有的专家做的统计,在各种对话的情景中,有65%的意思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例如,易中天不仅拥有个性化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也增添了其个性化的魅力。他每次在电视上出现,总是类似评书似的语调、语速,一身剪裁得体的中式立领套装,偶尔手拿一把大折扇,颇有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的风采,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易中天的个性被人们所熟知和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

上一篇:经济新闻如何更好地贴近读者 下一篇:从“使用与满足”视角透视“微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