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

时间:2022-04-18 12:09:02

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

作者简介:彭利林,性别,男,1977年生,湖北黄冈人,工作单位: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行。

摘要:应收账款质押是我国《物权法》在担保形式上的一大创新,然而,应收账款质押本身存在许多风险,如何控制好这些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关键。本文从各方面揭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并提出一些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的问题不仅在于抵质押物的缺乏,更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的缺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制度不透明。据估算,我国中小企业大约有16亿元的资产由于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用于担保产生信贷资产,其中7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长期以来,银行接受的信贷担保物70%左右是土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的担保方式,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办法》,为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提供了制度平台。

然而该业务还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而言,还是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应收账款质押作为一种权利质押,存在着固有的一些风险。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应收账款的种类中,有一类是供应水、电、气、暖等产生的应收账款,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收费权质押和其他应收账款质押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收费权质押一般不关注次债务人,而且,通常次债务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通常收费权的行使是收费即时清结,坏账较少。该类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大都是国有垄断性企业,应收账款具有稳定性,应当说风险是可控的。但对于销售普通货物或提供服务等产生的应收账款,其质押融资业务则隐含着诸多的风险,主要涉及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债权人的信用风险和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信用风险。

1、应收账款债权人的信用风险

该风险包括虚构应收账款或者以已经清偿的应收账款质押从而使质押无效等风险。所以银行应严格审查应收账款债权人的资格,其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良好,经营产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能按照银行的要求如实提供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第三人名录和账户以及第三人资信等情况。

2、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信用风险

由于应收账款质押涉及到第三方债务人,在没有基础合同履行争议、质量争议等争议的情况下,应收账款质押这一担保方式能否有效的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取决于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即债务人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按时足额支付账款,以及第三方债务人是否会恶意向出质人偿还债务而使应收账款消灭等。因此,银行也要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信进行审查,了解第三方情况有助于金融机构判断应收账款的质量。第三人最好是与应收账款债权人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的赊销关系,并且以往的付款状况良好。

(二)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基础合同的履行风险即第三方债务人的抗辩权、抵销权,以及应收账款质押权的实现顺利等。

1、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债权

应收账款债权人(出质人)是否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有效的证据管理,如货物的签收、对账等是否规范,是否签订了有效的合同,如果形成诉讼,能否确保胜诉?该债权是否过了诉讼时效,能否获得法律支持等。如果出质的应收账款据以存在的合同、送货单、发货单、订单等本身不规范,债权人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法律控制系统与证据管理制度,在应收账款的债务人信用状况较差或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可能使该应收账款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则贷款人存在极大的风险。

2、第三方债务人的抗辩权、抵销权

第三方债务人付款是有条件的,即应收账款债权人应及时保质保量的履行合同的约定,按时提供符合约定的货物或服务,若存在质量问题、延迟交付、或侵权等问题,则债务人享有抗辩权,甚至可能向应收账款债权人提出索赔,主张抵销权等。应收账款质押,只是在应收账款债务人认可债权人的合同履行情况以及债权人主张的应收账款数额,不存在任何争议的情况下才能保障贷款人的利益。而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3、应收账款质押权的实现顺序

如果担保措施既包括应收账款质押,也包括保证人保证,在债务人不还款的情况下,银行怎样正确选择对象主张权利?如果选择实现应收账款质押权,则面临着是否掌握原始债权凭证以及应收账款债务人的抗辩甚至失踪等各种复杂情况,最终有可能使质权落空。应收账款质押的出质人如果同时也是债务人,是否属于债务人自己提供的物的担保?即银行是否必须优先主张实现应收账款质押权后才能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法律规定不明确,实践中存在争议。

此外,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是否对次债务人具有约束力,立法上并不明确。

(三)操作风险分析

操作风险包括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根据物权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规定形成有效的质权,如何对债务人形成有效的制约,避免应收账款债务人直接向应收账款债权人清偿从而导致质权落空等。

首先,银行在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范操作,如在出质人法定注册名称或有效身份件号码变更时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登记期限届满时及时办理展期等,否则可能造成质权无效。

其次,银行在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后,还必须有一套对债务人进行有效控制的操作流程与方法,因为质押登记本身并不能杜绝应收账款债务人直接向应收账款债权人清偿从而导致质权落空的情况发生。

二、国外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制度借鉴

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世界各国主要从质权设定上进行法律层面的保护。由于债权设置既涉及第三债务人的利益,又面临出质人违背诚信再次转让债权的嫌疑。因此在应收账款质权的设定方面,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如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或采用“书面合同+债权证书交付”模式、“书面合同+通知第三债务人”模式,或采用“书面合同+通知第三债务人+债权证书交付”模式,突出质权的支配控制权能和对交易安全的保障,使利害关系人方便的知悉应收账款上既存或潜在的权利,进而帮助债权人预估和规避风险,在权利发生冲突时提供明确的优先权原则。[1]

以美、加为代表的北美模式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提供了一套简明而统一的法律架构,打破了传统上对不同担保形式的僵化分类(在传统分类下,每一种担保形式对担保物权的设立、有效成立和执行都有其特定的要求)。二是设立了综合性的单一担保物权,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公示性备案系统,以帮助债权人在提供贷款之前就能确定其担保物权的价值以及优先权效力。[2]

三、关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

应收账款质押,作为一种权利质押,涉及第三方次债务人,且与基础贸易合同的履行状况存在密切的关系,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风险。再加上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所以,如何控制好上述风险,就成为银行能否大规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关键。

1、建立规范的应收账款评估体系

合理规范的评估应收账款,以恰当评价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担保价值。银行受理的应收账款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必须是采用赊销方式进行的交易;借款方提供的应收账款均产生于合法的真实的无贸易纠纷的交易;借款方与第三人已签订了销售合同,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已被第三人接受;借款方出具符合法律规定的发货证明等文件;应收账款是最近发生的,最好是30天以内的,融资期与销售合同所载的赊销期基本匹配。此外,借款方应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应收账款的管理体系。

同时,银行应甄别不合格的应收账款。不合格应收账款一般是指应收账款总额中预计无法收回的部分,甄别不合格的应收账款意思是将不合格应收账款分离出来以确定恰当的可用信贷额,而不是将该部分应收账款排除在质押之外。不合格的应收账款类型有,账龄超过90天的应收账款,部分应收账款的回收过程很长导致整个账户的回收都存在疑问的应收账款,抵销账户,销售扣减,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境外账款,应收账款债务人是信誉度差的企业,集中度高的应收账款,已逾期的应收账款等。[2]

2、设定放款率

排除了不合格应收账款之后,贷款人还需要确定一项综合风险缓冲额,以应对不易确认的收账风险。风险缓冲额包含了清收费用,一般采取折扣形式。贷款人可根据宏观经济环境、顾客的信用程度、收账费用等调整放款率。

3、设立现金担保账户

贷款人为借款人设立一个存款账户,用于接收所有应收账款的回笼款,从而对流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确保可用信贷额和贷款额之间不会失去平衡。借款人无法从现金担保账户中提款,存入这个账户的所有资金都能被降低贷款余额。同时,为了防止应收账款回款的隐蔽转移,贷款人还需要建立一个“锁箱”。同时,设定专人定期检查借款人往来款项的分户明细账,记录和分析应收账款数量和质量的变动情况。

4、银行与借款人、应收账款债务人签订应收账款质押三方协议,或发出质押或转让确认书,并要求次债务人确认,以达到通知应收账款债务人,排除应收账款的虚假性,约束应收账款债务人按银行要求付款等目的。必要时,还可以对合同、协议、确认书等相关资料进行公证。

5、追加担保或增信

银行可以通过采取追加第三人担保如引入担保公司的方式,或者与其他担保方式配合使用,或者通过引入保险(如中信保给出口企业提供的信用保险)等增信措施以进一步控制授信风险。当然,担保措施增多导致增加融资成本时,中小企业能否承受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有效的控制它的风险,并辅以其他担保或信用增级措施,才能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

参考文献:

[1]房友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莱芜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2]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管〔M〕.中信出版社,134-137

上一篇:浅析美国“家庭制”个税模式给我国个税改革的... 下一篇: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外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