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汽车产品回收再利用监管体系 促进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时间:2022-04-17 04:45:19

建立汽车产品回收再利用监管体系 促进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能源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保有量将大幅度增加。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国将约有900万辆民用汽车报废,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之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限于废钢铁,其他材料回收利用得很少,橡胶、塑料、玻璃等多作为垃圾处理,报废汽车的总体利用率还较低。另外,由于目前对报废汽车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材料回收利用率还没有详细规定,报废汽车零部件的再使用率、拆解材料的再利用率不高,废液和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回收再利用监督管理体系,管理政策及方法上未能相互衔接,没有形成封闭的再利用产业链。二是汽车生产者没有承担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再利用的义务,在产品设计、材料选用方面很少考虑回收利用的问题,也没有利用技术和网络优势与回收拆解企业共同推动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工作。汽车经销商由于政策所限,不具备报废汽车回收职能。三是对报废汽车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没有进行专门处理,特别是拆解过程中“三废”的直接排放,给周边环境及居民健康造成了危害。四是部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出售“五大总成”获利,并用报废汽车零部件非法拼装整车和销售质量低劣的汽车产品,坑害消费者,危害交通安全。五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存在法制化不健全,多头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等问题。六是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汽车产品信息管理系统,报废汽车、拼装车、再使用零部件质量等方面执法不到位,致使大量报废汽车体外循环回收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了违反国家规定出售报废汽车、利用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拼装汽车、非法从事报废汽车和旧件翻新等情况。七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规模小、种类少,且缺乏相应的技术法规。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报告建议: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法规,完善我国汽车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促进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完善政策与法律法规。

首先,应加快《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统筹道路机动车辆在设计、认证、制造、注册、维修、缺陷管理乃至报废回收、再制造工作。

其次,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修改完善汽车产品报废回收、再制造各环节的相关规定,明确对生产、拆解处理、再制造等有关企业的相应要求,以实现提高汽车回收利用率和禁用有害材料的目的。主要是:组织制定《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汽车禁用及限用材料规定》、《汽车产品污染防治标识规定》《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管理办法》、《汽车废弃物及危险物质管理办法》、《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管理办法》等配套办法。

第三,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于2010年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率指标作为汽车产品公告审查的强制性认证要求。制定由生产企业或进口总商负责回收、处理其销售汽车的相关规定。

第二,建立“汽车材料数据库”。

建立 “汽车材料数据库”,支持汽车可回收利用率及禁用、限用材料的管理工作。同时,支持我国汽车产品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能力与规模。

第三,进行可回收性设计。

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设计时考虑可回收性,选择环保及可回收利用的材料、采用易拆解结构等,从汽车产品的设计阶段考虑资源节约和环保问题。

第四,建立报废汽车回收和处理网络。

汽车制造商或进口商应建立报废汽车回收网络和处理网络,建网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既可采取自建,即一切依靠企业自己现有的网络(如经销商、维修服务网络)或者新建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网络;也可委托建设。但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汽车制造商和进口商应保证相关机构或企业在实施报废汽车回收处理时达到国家政策对环保和回收利用的要求,且必须保证实施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企业具备相应资质。

汽车生产企业应对回收处理企业进行材料回收和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培训,特别是氟利昂、安全气囊等涉及环保和安全的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协助拆解企业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同时,生产企业应帮助拆解企业建立可再利用零部件和材料的销售渠道,并应保证在其经销商或特约维修店产生的报废汽车零部件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此外,汽车生产者还应向公众宣传介绍其回收处理系统,以利于消费者就近到指定的回收点交付报废汽车。

第五,标识材料和制定拆解手册。

生产企业应采用部件和材料编码标准对零部件材料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适合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部件和材料。

在不损害商业及工业秘密的前提下,汽车生产企业应与材料及部件的制造商协作,在新车型上市的一定期限内(欧盟国家一般规定6个月),在全国范围内向经批准的拆解企业提供新车型拆解手册。还要为拆解企业提供以产品再使用为目的拆解、存储或测试的相关信息。

第六,构建汽车回收利用率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涉及汽车生产、流通、使用、报废、再利用的政府部门很多,各部门依据各自管理权限进行专门监管,但至今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有利于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当前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管理政策没能相互衔接,部分内容相互矛盾,有些政策已制约了汽车的再利用工作,需要及时改进。如目前实行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总量控制方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报废汽车“五大总成”的政策也极大地抑制了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的再制造行业发展。

提高汽车的回收利用率,禁用/限用有毒有害材料,实施汽车可回收利用率强制性管理,是国家政策的明确要求,更是我国发展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体现。该项工作的开展和加强,还有利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应在适当的时机将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作为目前产品公告的强制性要求内容,纳入汽车公告管理体系。

第七,规范和推进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工作。

国务院2001年分布的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主要是为了防止采用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拼装车辆。上述管理规定虽然对抑制拼装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再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原料来源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大量的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无法得到合理的再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考虑选择部分涉及安全、节能和环保的零部件产品(如发动机、变速箱等),对这类产品的再制造企业进行资质管理,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如安全气囊、离合器等),不允许作为二手零部件、翻新或再制造零部件再次流通。在修订307号令的前提下,制定出台《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管理办法》,以指导再制造的示范运行工作。

第八,制定并实施激励企业提高回收利用率的奖罚政策。

主要有:鼓励高回收利用率汽车的开发生产;限制低回收利用率汽车产品的生产/销售;鼓励各类企业积极从事再制造;鼓励联合开发再制造关键技术;建立网上平台及标识制度,促进再利用零部件的流通;完善配套设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满足国家环保和安全要求的粉碎企业、有害物无害化处理企业、废弃物处理企业及必要设施等。

第九,加强执法和宣传教育,提高汽车回收利用率。

为了完善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实现生产企业设计生产阶段达到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推广绿色产品,政府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力度,在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的同时,加大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粉碎企业、废弃物处理企业、汽车最终用户等责任主体的管理。对违法、违规企业,应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直至取消其经营资质。

有关政府部门应健全并完善全国的汽车登记、转籍和注销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联网系统,及时追踪在用车的流向。严格执行国家的机动车报废标准,要严格按《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加强对最终用户的管理,提高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杜绝非法收车和报废汽车继续上路行驶的现象,避免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对废旧汽车产品回收、有害物收集及无害化处理、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珍惜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上一篇: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化发展思路 下一篇:加快北京科技型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