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4-17 02:23:16

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校教师健身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隐患,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不是很强,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消费不高,另外还存在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现象。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1)转变观念,加大力度唤起全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大城市社区体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地开展社区体育宣传活动;3)单位加强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5)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促进体育消费;6)设立体育健身指导员。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教师;健身活动;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96-03

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一些中高级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再加之时间紧,参加体育锻炼受到限制,因此在中青年知识分子中出现身体健康状况下降,亚健康人口数量增高,甚至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高等学校教师身体健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工作的质量,因此,关注教师身心健康,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健身活动,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九所吉林省高校在职的年龄在25~65岁之间的1 28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反映吉林省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把所调查的对象分成了25~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以上4个年龄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采用分类抽样的方法,随机抽样吉林省高校教师中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男女)各8个样本; 每10岁为一年龄段,每一样本分为4个年龄组,共计32个年龄组,每组调查40人,共计1 280人。全省共发放问卷1 280份,回收1 262份,回收率为98.60%;剔除无效问卷29份,有效问卷1 233份,有效率96.32%。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在发放过程中对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相关系数为r=0.92。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体育行为认知分析

2.1.1休闲方式与体育行为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余暇时间已达每周19.6 h,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减少,到21世纪可达每周30 h左右。对于如此大量的余暇时间,吉林省高校教师是怎样善度余暇的?(表1)。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虽然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对体育健身也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体育活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健康质量的人群比例还很小,仅占调查的36%。与看电视、上网、看书报的时间相比还很少。

分析影响吉林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首先,在当今科技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冲击人们的头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需求,人类的生活与现代信息社会已经密不可分,因此,看电视、上网、看书报杂志等成为我省高校教师余暇活动的首选内容。其次,面对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岗职工增多,升学、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子女将来有个良好的前途,许多教师将余暇时间用在教育子女上。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交、旅游等虽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但二者所占的比例也较过去的年代有大幅度提高。

2.1.2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结果(表2)显示:吉林省高校教师对体育的认知是多元的,吉林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体育锻炼的健身效用广泛,高校教师在上学期间接受了多年的体育教育,对体育健身功能的认识有较高的一致性;其次为休闲娱乐和调整心情,体育活动作为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高校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起到了娱乐身心的功效。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任务重,所以体育锻炼就成了他们缓解压力的很好选择。

由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强身健体基本成为所有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因素,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45岁左右的教师把消遣爱好作为健身活动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年龄特征、精力、健康状况、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影响,中老年教师把抗病防病因素放到首位。在统计中还发现,女教师选择减肥健美为目的中选率明显高于男教师(9.82%:3.29%),说明女教师爱美之心重于男教师,对身材的要求高于男教师。

2.1.3对体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我省高校教师中,有些教师在实际参加健身活动方面还有不同看法:有61%的人认为经常保持充足的睡眠能保持健康,59.72%的人认为平时注意改善自己的饮食和营养能保证健康,57%的人认为生活要有规律,53%的人认为平时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另外25%与16%的人选择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补充一些营养保健品作为维护自己健康的手段。大多数人对体育活动能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经常亲身感受参加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享受还没能完全付诸实践。

2.2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教师身体健康的仅占总人数的53.3%,而且每个年龄段的各种患病率平均以11.8%的比例增长,教师的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阻碍我省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患病率达16.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

2.3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3.1高校教师中的体育人口从表3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为37.24%,锻炼时间超过30 min的为59.84%,两者均达到标准的为34.63%,而35~45岁年龄段的比例下降为19.27%,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例又逐渐攀升,45~55岁时为32.80%,55岁以后,达到44.00%。

2.3.2高校教师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教师所选择的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长走、球类和健身操(舞),占83.69%。不同的性别所选择的内容也各有侧重,男性在跑步、球类中选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在长走、健身操(舞)、武术等项目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倾向于传统的、展示人体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男性则倾向于富有竞争性的项目;不同的年龄层次,他们所选的项目中选率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个性需求、兴趣爱好、能力不同的差异。

2.3.3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表5发现:35岁以下的高校教师首选“与朋友锻炼”,说明体育锻炼是一个群体行为。反观35岁以上的教师普遍把“与家人锻炼”作为主选锻炼形式,表现出对家庭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且比较愿意参加单位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

2.3.4我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由表6发现不同的年龄,选择锻炼场所也有所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体育场(馆)作为健身场(馆)的比例逐步下降,以公园为健身场所的则逐步上升,而选择本校体育场(馆)的比例在各年龄段中都较高。

2.3.5影响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的因素由表7可以看出,在影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诸因素中,虽然男女之间有所差异,但大体上的排序为没有时间、忙于家务、没毅力、没人组织指导、没有场地器材、对体育没有兴趣、体力不支及其他等因素。没有时间是影响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

2.3.6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状况

2.3.6.1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倾向及各类消费的比例根据社会上各种可能的体育消费类型,制定问卷、将体育消费分为10类,各类消费情况如图3。

2.3.6.2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性别差异所有参加调查的教师按性别分组,按各类消费类型,求平均消费额,做出比较直方图(图4)。由图4可以看出,T=-0.229,P

比较直方图体育消费直方图2.3.6.3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体育消费差异比较将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总消费额做出比较直方图(图5)。由图5得出结果,T=2.12,P

2) 体育消费价值观。根据调查显示,80%的吉林省高校教师对花钱买健康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 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3结论

1) 高校教师的体育认知水平很高,但他们的实际参与程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被调查的我省高校教师中,身体健康的占53%,而且患病率逐年提高,这无疑是我省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健康隐患问题。

2) 高校教师在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男女性别差异:男性偏爱球类,女生喜欢运动量小,且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项目。我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表现出年龄差异,35岁以下的教师多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35岁以上的教师多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我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设施不足,出现供求矛盾。

3) 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很平均,没有性别差异和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差异,但总体消费水平然有待提高。我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应引导我省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徐宏.贵州省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3(4):12.

[2] www.sport.省略/power/show.

[3]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

[4] 李敏.对高师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余暇体育的研究[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35.

[5] 沈国平.浙江省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1995,(3):45-46.

[6] 张蓓蕾.倪政,等.上海市华坪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标键,2002,16(4).

[7] 邹师.当代人类健康的危机及其体育理念[J].体育与科学,2002,(3):25-28.

[8] www.changchun.省略/other/sdcy/zdcy-detail-spjsp.

[9] 陈小蓉.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0,(1):53.

[10] 胡学明,尹长发.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3):91-92.

[11] 冯晓红.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743.

[12] 王爱丰,王正伦,等.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1):29.

[13] 杨升平.浅谈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2):49.

[14] 王波.大中专学生体育价值及消费观调查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1):66.

[15] 武笑玲,高茂章.河南省城市社区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科技,2005,39(60):39.

[16] 樊炳有,胡爱武,等.温州市市民体质与体育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53-55.

[17] 庞敏.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特点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

[18] 雷国梁.金海燕.《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系统工程[J].体育函授・体育科学,1995,3.

[19] 苏庆永.潘治贤,等.辽宁省高校教师余暇体育行为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

[20] 吕林.燕山大学教师运动锻炼与健康状况调查[J].燕山大学学报,2003,27(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有限元分析在步态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女运动员三重综合症与过度训练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