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明代地图奠定中国在世界航海史地位

时间:2022-04-17 01:42:01

三幅明代地图奠定中国在世界航海史地位

早在1964年,张铁先生著《中非交通史初探》。1989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著《中国古代航海史》。1990年10月,苏州大学沈福伟教授著《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

随着时代的推移,新的史料不断涌现。英国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成为新世纪全世界的惊世之作。随后,中国明代的《大明混一图》、《天下诸番识贡图》两幅地图先后被发现,再次轰动世界,成为国内媒体激辩的焦点。

一、《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该图长3.87米,宽4.75米。这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宝图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图,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的发现源于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博士。她是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地图和世界地图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古代地图收藏家,目前已经收集非洲地图130多幅。1969年,华盛顿大学的郑教授在加拿大演讲时,提到一幅中国古代世界地图,清楚准确地描绘着非洲大陆。金瓦拉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于1988年初派助手专程赴美国找到郑教授,调查该图的来龙去脉。郑教授当时只能提供该图藏在日本一家佛寺里的信息。金瓦拉博士追访,最终在日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大明混一图》。最后弄清,这幅地图是中国人李凯(音译)1402年绘制的,由一名朝鲜使者受命带回朝鲜。日本军阀侵占朝鲜后,将该图掠夺到日本,密藏于寺庙方丈的私人图书馆,方丈又将该图赠送给日本一所大学。应金瓦拉博士的请求,1999年初,日本有关方面复制一幅《大明混一图》赠给她,使她二十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其实,关于该图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原来《大明混一图》是一对孪生兄弟,第一幅绘制于1389年。金瓦拉博士为了寻找到年代更早的中国古代世界地图,请求中国驻南非大使帮助实现这一愿望。

1999年11月,委员长访问南非,特意向金瓦拉议长赠送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卷首几页正是1389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原本《大明混一图》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彩绘绢本,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尺寸过大,已不适合公开展出。为了满足南非国民议会举办《非洲视角》地图展的请求,在朱F基总理的关心下,中国决定为南非复制一幅《大明混一图》,该复制工作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同敦煌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的专家们共同精心完成,复制品完全保持了原图的面貌。

2002年11月1日,《大明混一图》运抵南非议会,11月12日正式向公众展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专程参观了《大明混一图》。世界各国的史学家、航海家纷纷前来参观。金瓦拉议长在开幕式上说:“《大明混一图》向世人表明,这幅由中国人绘制的地图比西方探险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谓欧洲人最早发现非洲的历史需要改写。”

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专程赴南非采访,并带回复印件。人民日报驻南非首席记者李新烽及时向国内发来这振奋人心的报导。一时间,欧洲人目瞪口呆,甚至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承认,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航海技术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国内的学者反映迟缓,措手不及。为什么这样一幅重要明代早期地图,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难道不值得深思?

二、《天下诸番识贡图》

2006年1月13日,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刚,将自己用500美元购置的一幅《天下全舆总图》又称《天下诸番识贡图》公布于博客,再次引起全球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的焦点是谁最先发现美洲。

2001年春季,刘刚购得一幅在竹纸上手绘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右上角有“天下全舆总图”六个字,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莫易仝绘”,地图正上方画有一个中国古代指南针方位盘,并写有“六合出行定图式”七个字。左上角写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这幅1763年仿绘1418年原图的《天下诸番识贡图》,不仅画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包括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并且在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笔圈注的注释。难道1418年中国人已经绘出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收藏者刘刚也曾怀疑该图是件赝品,因为许多注释超出当时中国人的知识范围。正是因为在该图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红圈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抵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的记载,刘刚先生用了四年多时间,钻进了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相关论文研究之中。通过古籍的研究,刘刚先生首先突破“郑和下西洋”西洋的范围,西洋就是西方,几乎环绕整个地球,他的许多理论根据还来自英国孟席斯著《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正因为如此,孟席斯专程去北京与刘刚先生见面交流,成为“郑和发现美洲”理论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石激起千重浪,许多学者认为该图是赝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龚缨晏教授。龚教授认为《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幅横轴投影的世界地图,它完全是根据欧洲地图仿绘的。该图仿绘于1763年,1760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了《坤舆全图》作为献给乾隆皇帝50大寿的贺礼。在此之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绘制过《坤舆全图》。《天下全舆总图》的许多画法,与南怀仁的《坤舆全图》是如此类似。

笔者对海图研究不深,更没有直接看到《天下诸番识贡图》,仅凭该图文字介绍,谈点看法。该图提到“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低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永乐十三年,郑和由马姓被明成祖赐姓郑多年,此时还称马三宝不免生疑。看来该图的作者很熟悉南京情况。“马三宝下西洋”是南京老百姓口头语。明代官方语言从没有出现“马三宝”提法。

2006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召开“航海日”活动筹备会议。刘刚律师到场向众位代表展示了他发现的这幅古地图,并在新闻会上公布这张航海图已通过有关方面鉴定,认定是明朝的航海图。英国孟席斯及其他英美郑和研究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新闻会。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听到许多不同的意见,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交流,不断磨合,才能解开相关疑问。

三、《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图载于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分二十图四十面,分别绘明了各国方位、航道远近、航行方向,以及停泊何处,何处有礁,何处有浅滩,何处有人家。据专家研究,该图应绘制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1425-1430)间,是郑和下西洋第六次归来后守备南京时期的杰作。航海图中标有牵星数据,附过洋星图,以测天定位,指导航行,是现代海图所没有的,这是《郑和航海图》的最大特点。据统计,该图标有牵星记载近七十处,其中直接标在航线上有十六处,标在海洋和岛屿上的有三十四处,标在过洋牵星图上的近三十处。郑和船队利用日月星辰来辨别航行方向,标志着郑和船队已经进入以海上天文定位为特点的牵星术阶段。为此,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对《郑和航海图》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图”。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明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圈与印度教文明圈、佛教文明圈,以及伊斯兰文明圈整合的产物。在《郑和航海图》的背后还有三本注脚。这三本注脚就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位下西洋的“记者”和“作家”详细描写了他们亲身所历几个文明圈三十多国的山川地理、道路远近及风土人情。他们的地理知识远远超越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游记的范畴。《郑和航海图》连同三本注脚游记,已经成为世界地理学知识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元代我国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图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生于公元1304年,1377年去世。他不仅仅是伊斯兰教的学者,还对法律、文学和艺术等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曾当过法官。伊本・巴图塔曾访问我国泉州、广州和杭州南方诸城。伊本・巴图塔在《游记》说:“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皆操之于中国人之手”,有一次在印度古里(卡利卡特)港口看到“中国大小船舶十三艘停泊在港口”。还说:“中国海船共分三等,大的叫‘艟船’、中等的称为‘槽船’、小的为‘甲舨’。大船有三帆至十二帆。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另有小艇三只跟随。许多海船高达四、五层。为了使船身坚牢,经得住惊涛骇浪的冲击,船身用大钉相连,每钉长三腕尺。大海船上的橹,又长又大,需十至十五人才能摇动。”伊本・巴图塔游记说明元代中国海船在印度洋航行已经是畅通无阻了,以至郑和一至三次下西洋直接就首航到达印度的古里。北京大学何芳川教授在谈到葡萄牙人迟于郑和90多年才到古里时,提示人们:“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即郑和走的是千百年来亚洲各国船长和海员们所熟知的航线,是一次驾轻就熟、老马识途之旅。而迟到的葡萄牙人,在几十年里一直在和陌生的海域拼博,在风涛怒吼中开辟自己的新航线,锤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出现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图,目前看来是我国地理学家朱思本在公元1311-1320年所绘制的《地图》,图中将非洲画成一个呈三角形的大陆,说明中国人在十四世纪初,已经知道了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而欧洲人对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直到十五世纪还是模糊不清的。可惜《地图》原本早已失传,后人只能在明代罗洪先增补的《广图》中见到它。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从元代的《地图》到明代《大明混一图》、《天下诸番识贡图》、《郑和航海图》,其发展是由浅入深、由表入内的实践过程,有学者甚至认为欧洲的航海家是拿着中国的地图去发现新大陆的。

百年郑和研究是几代学者的努力,一个又一个历史疑案、谜点被破解,还有许多课题等待去研究去探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邢永福馆长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皇宫秘档,总数达1 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图。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内宫,秘不示人,十分珍贵。”笔者呼吁有识之士能深入研究明代皇宫秘档,发现更多的像《大明混一图》之类的珍贵文物,为破解中国发现世界、郑和是否完成环球航行之谜提供更直接的佐证。

三幅明代地图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航海史地位,具有世界规模的郑和下西洋已成为划时代的路标,构成世界地理大发现的第一环,唱响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声”,以恢宏的气势拉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成为开启人类海洋事业的新纪元。从此以后,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深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将航海作为本国海洋文化的显著标志,并设立航海节。我国于2005年7月11日将郑和六百年前下西洋的日子作为中国航海日,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儿女把郑和文化中开拓创新、兼容包并的文化精髓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海洋强国的努力中。

上一篇:倒签提单侵权案中的因果关系 下一篇:豪华邮轮 正逐步成为沪上白领旅行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