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时间:2022-04-17 08:49:12

让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神圣而重要,但面临许多困惑。要让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就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学校各方面进行改革,采取综合措施。第一要以职业化的视角看待辅导员工作,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队伍;第二要培育职业荣誉感,树立职业价值观,让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第三要改进考核评估,促进柔性化管理,和谐校内关系,第四要加大投入,构建管理平台,促进科学管理;第五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职业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思考

当前的状况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工作,不可能有人把它当成一项事业去经营。

毕业于东北某高校的硕士窦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作了一个佐证―――大学毕业后的他留校担任辅导员并攻读硕士学位,拿到硕士学位的当年,窦勇顺利地实现了胜利大“逃亡”―――跳槽到了重庆一家高科技企业担任行政主管。“和我同届的同学留校担任辅导员的有十多个,到现在除了有一个因为没有拿到学位还留在学校的外,其他人都已经离开了大学。”窦勇说。

笔者发现,窦勇现象在当前高校十分普遍。现在乐意在辅导员岗位上干一辈子的人微乎其微,原因有三点:一是高校辅导员地位尴尬。专业教师不把他们看作老师,专职行政人员不把他们当作行政人员看。辅导员自己也很无奈,就现在的体制来讲,说自己是老师吧,可能自己永远就是一个助教,至多一个讲师,没有自己的专业,也没有晋升高级职称的希望;说自己是行政人员吧,可能永远就是一个被人呼来唤去的学生王,行政级别最多是个科级干部。二是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待遇低。说压力大,就是80后、90后学生思想开放复杂,加之扩招带来学生素质降低,以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矛盾激烈,高校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作为处于维护稳定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必然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大部分辅导员都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原因之一是当前学生工作领域宽,高校学生的贷款、就业、素质拓展、日常管理、评优评先、社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繁杂事务;原因之二是绝大部分高校根本没有按照教育部200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安排辅导员的数量,往往一个辅导员管理700―800个学生,一个人完成2―3人的工作量;原因之三是辅导员白天要和行政人员一样正常上下班,晚上还要继续履行工作任务。说待遇低,就是他们的工作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没日没夜地工作,可是因职称低,没有任何补助,因而所得报酬低下。三是没有提高成长的空间。由于学校为辅导员岗位配备的人员少,所以根本就不可能让辅导员有时间外出学习、培训和进行科研活动,辅导员整天忙于日常事务,难得有自己的时间,还有什么提高的空间呢?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校要科学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状况,让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神圣的工作,加强改革。

一、岗位职业化是高校学生辅导员成长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一支职业化、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科学认识和把握辅导员工作在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作用,才能懂得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的意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按照对文件的理解,辅导员不再仅仅是高校的一种工作岗位,而是一份社会职业,一种需要较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特殊职业。

根据徐文雄等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们对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并非不喜爱,但对当前辅导员岗位职业前景持悲观态度。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的因素是工作的回报、工作的价值和工作的条件[1]。这项研究启示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不在于辅导员本身,而在于外部条件,只有加强制度建设,以一种职业化视角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遇到的困境,才能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首先要明确身份专职化、岗位专门化、建设法制化的建设思路[2]。身份专职化就是要组建一支身份专职化的辅导员队伍,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身份专职化意味着辅导员是一项独立的职业,有自己专门的职业要求和规范,并负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岗位专门化要求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来看,必须严格落实辅导员的比例要求配置,细化岗位分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化程度。建设法制化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对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准入资格、专业学历、职级待遇、考核、培训、晋级、奖罚、淘汰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以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岗位责任、权利和义务,保持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建设法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经验的一个总结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就要建构一套适合高校辅导员队伍成长的机制。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建立职业准入制度,选拔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负担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特殊队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拔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实施辅导员岗位聘任制、考评制和职级制,建立和规范辅导员选拔途径、招聘制度、管理程序,杜绝随意安排高校富余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现象,纠正“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的错误观念,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管理制度。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思考和规划,建立制度管理体系。首先要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责任。当前学生工作范围广,并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形势,辅导员岗位设置应当按职责设置不同的岗位,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岗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岗位、人生规划与就业教育辅导员岗位、生活辅导员岗位、班级与社团管理辅导员岗位等,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根据高校各单位学生人数所确定的辅导员编制,在编制内进行兼职。其次要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以定性评价制度和柔性管理制度为主的科学考核管理制度,以适应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促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高校要把辅导员的发展培训纳入整体教师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在职培训,以加强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其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设立辅导员职称系列,专职辅导员可以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学生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以此提高学术发展空间。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他们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接受高层次教育,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习考察或挂职锻炼,使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专家型队伍。

二、培育职业荣誉感,树立职业价值观,让辅导员在实际工作感受到工作快乐。

辅导员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它将教育、管理、服务三种功能集合在一起。这个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它肩负着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辅导员工作的这一特殊性质要求辅导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综合的理论素养、较强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管理事业的工作热情。辅导员工作的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辅导员的事业,不仅是传道授业、解疑答惑的知识传授事业,也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管理辅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的事业,更是指引人生,开启未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生命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教育”本质意义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综合意义的教育事业。这项工作因其岗位的综合性、特殊性而显得崇高、伟大。这项工作在当前科学教育日益得到强化,人文教育日益式微的状况下更加具有无可比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殊价值。

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寓教育于管理、于服务和直接的教学活动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活动,这项工作最完整地体现了教育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教育的价值观。要树立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就要从最全面的意义上理解教育的价值,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教育价值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复杂而全面,对上,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管理制度;对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休闲、娱乐,可以说包罗万象,内容庞杂,但是,落脚点只有一个――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形成适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人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技等方面全面而自由地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求辅导员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多样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从而尊重、关心、激励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摒弃过去模块化的僵硬管理方式,把辅导员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三位一体”,强化管理、服务的育人功能,营造全方位、不间断的教育氛围,把每一项学生工作都转变成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以及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和谐道德人格的手段与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目标。

要寻求辅导员职业的乐趣,就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体验职业荣誉、感受成功的喜悦,领会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让工作充满了激情。辅导员工作是因其职业的伟大、崇高而充满乐趣、幸福感的。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或因为给学生提供一条信息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而感到高兴,或因为通过自己的心理辅导而将学生带入正确的人生轨道而喜悦……崇高的职业感、工作的价值感是让辅导员们感到幸福、快乐的源泉。

三、改进考核评估,促进柔性化管理,和谐校内关系。

要创造一个让辅导员干事业,以及一个和谐的校内关系的环境,就要完善考核体系。辅导员工作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广,要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一个正确的定量分析评价很难。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关键是看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学校稳不稳定,校园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建立一套适合辅导员岗位性质的柔性管理和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是和谐校内关系,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柔性管理和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就是从目标使命上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从管理方式方法上解放辅导员的手脚,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工作方法,并根据岗位要求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地点。强化使命目标意识,让辅导员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自己的工作范围,是发挥辅导员聪明才智,增强其工作乐趣的关键。

采取柔性管理和定性评价的管理制度,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促进辅导员工作更加顺利开展和可持续进行的两个方面,采用柔性管理模式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拓展辅导员工作的范围,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采用定性评价的考核方法就是要服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性质,面向学生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察,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是否合格。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能从根本上促进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发展。

四、加大投入,构建管理平台,促进科学管理。

高等学校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改善辅导员工作的条件,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从而稍稍将辅导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约辅导员的时间,让他们抽出时间思考问题。

当前学生工作事务繁杂,辅导员耗费精力多;各项管理考核与检查多,辅导员疲于应付;80后、90后学生个性强,管理难度大。高等学校要想方设法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要购置必要的设备,建设好几个平台,如招生就业信息管理平台、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平台、党建团建管理平台、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日常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助学金贷款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等管理平台,以消除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管理瓶颈,减轻辅导员工作的负担。

科学管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设备的采用和技术管理平台的构建为基础。辅导员面对日益繁杂的任务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高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平台为支撑。网上课堂管理、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就业信息统计与查询、现代通讯联系、网上素质认证、网络党建与团建、网络社团管理等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使传统面对面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向平等互交式的管理方式转变,方法更加科学,评价更加客观,手段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广阔,效果更加显著,适应了80后、90后学生追求“新”、“奇”、“异”的思维方式,适应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对学生工作新的要求。

五、加强科学研究和职业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职业培训工作,是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造就专家型辅导员队伍的关键。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首先就要加强科学研究活动。高等学校要针对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专项经费,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实证研究,如90后学生的人生规划趋向性研究、现代班集体凝聚力研究、个性化班集体研究、贫困地区高校助学金的作用研究等与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空间。其次要选派优秀辅导员外出考察、挂职锻炼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辅导员的眼界,增强辅导员与社会的交流能力。现在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还没有提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传达政策、日常课堂与生活管理,认为“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专业上不去的人就去做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工作中最没有也不需要技术水平、理论素养和学术价值的工作,对辅导员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培养。实际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地进行研究、学习、交流,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最后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制定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培养计划,建立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我们要按照职业化标准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完善辅导员自身素质结构,如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思想政治理论、法制安全技能、管理能力和管理知识、社区环境与高校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现代科学与教育技术等专题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另外,还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就业、社团管理、学生素质拓展等学生事务管理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支持他们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某一学科的学位,成为学生管理领域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管理水平,这也能为辅导员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文雄,蒲伟,彭正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2]蒋明军.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上一篇:生物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下一篇: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