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74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时间:2022-04-17 01:15:30

支气管哮喘74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 对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紧张、恐惧心理的护理,忧虑心理的护理,依赖心理护理,认为精神因素及异常情绪进行心理医疗和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内源性和外源性过敏源或精神因素引起,致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液腺分泌增加。致使支气管管腔狭窄而引起哮喘发作,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药效不佳并有副作用加强对支气管哮喘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发哮喘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和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4例,均为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我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50例,女24例,年龄29~67岁,平均45.5岁。

1.2 诱发哮喘的心理因素 ①强烈的情绪变化。如失恋丧偶等不良刺激可引起情绪的急剧变化,而这种刺激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的作用,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水肿而诱发。②条件反射性刺激。如患者曾对花粉过敏引起哮喘,当看到类似的假花时也会诱发;有时对敌敌畏过敏;只要看到人拿喷雾器就感到紧张憋气,再如可因看到别人哮喘发作而诱发。总之,各种不良刺激通过中枢神经引起内分泌系统改变,各种激素分泌异常而诱发哮喘。③心理平衡失调。如有的患者总希望能引起家人或医护人员的同情,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以哮喘作为表达方式。当心理平衡失调时,通过中枢神经扰乱体内正常免疫功能易发哮喘。

1.3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1.3.1 紧张、恐惧心理 有时患者当听到或看到某种过敏物即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而诱发哮喘;有的哮喘常在夜间发作和加重,因而睡前便开始紧张,失去自理能力,梦见发病而憋醒。护理措施:以热情诚恳的态度迎接入院患者,主动介绍环境,用优雅的举止、稳重的操作来取得患者的后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精神疏导,使之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再采取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的学习方法,使之放松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增强治愈信心。

典型病例:患者,女,48岁,曾因患哮喘住院7次,因心悸、气促、不能平卧使之产生濒死感,精神高度紧张;又因患者血管穿刺难和病情易反复,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思想负担过重而失去治疗信心。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应取得了患者的信任让她心理上产生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精神疏导分散其注意力,在家属及同患者的配合下使之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松弛。我们细致周密的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脱敏治疗的配合下,患者心理状态平稳,减少了哮喘的发作。

1.3.2 忧虑心理 这类患者总担心哮喘的反复发作不能治愈、药效不佳、有副作用等,表现为忧虑心理,缺乏信心,担心出院后一旦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护理措施:此种情形多见于缓解期患者,本科进行护理查房,让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给患者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指导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及掌握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做好出院解释工作,阐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访,精神开朗,查明诱发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避免接触过敏源,就可减少和不再发病。

1.3.3 依赖心理 有的患者对平喘药产生明显的依赖心理,若发现药物忘带或丢失,马上就会感到恐慌,常由此而引起哮喘发作。有的患者表现为对家人及医护人员的依赖,因患者会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住院后也希望医护人员以他为中心,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感情和愿望不能向外界表达时,则会转为哮喘发作,护理措施: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经济、工作和学习情况、想法和要求。既要尊重患者又要恰当的

做好解释工作。护士以高度的同情心配合家属,共同体贴、关心患者的痛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内环境,慢慢适应家庭、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表达方式,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具有不同性格和表达方式的人,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因目前对支气管哮喘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病情易反复发作,发作时患者不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还承受着家庭、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对其心理上的折磨,所以极易产生病理性心理或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对本病患者不仅要进行一般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更应注意对诱发其疾病的精神因素及异常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以培养患者的良好情绪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ICU病房286例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苗春燕 王静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等营养物质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方式。由于ICU病房患者病情常危重而不能自主进食等原因常需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同时肠内营养还有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加肠道血流、促进肠道吸收及增强肠道的免疫功能,但肠内营养应用的同时又可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1,2],因此,如何提高肠内营养的效果及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除了合理的医嘱外还需要配合精心的护理工作。2006年4月至2010年5月对我院ICU病房收治的286例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4月至2010年5月就诊于我院ICU病房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286例,其中男164例,女122例,年龄16~76岁,平均53.5岁;主要诊断为颅脑损伤41例,颈椎骨折3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10例,呼吸衰竭5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7例,弥漫性腹膜炎12例,多器官障碍综合征10例,血液净化28例。

1.2 方法 本组资料肠内营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途径:①经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及鼻空肠管,此法常用于短期营养支持治疗。②经胃造口管或经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此法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治疗者。常用的营养支持药物包括:百普素等药品。给药原则:给药的浓度及用量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从少量到多量的原则,最后至满足患者机体需要。

1.3 常见不良反应 胃反流、腹胀、腹泻。

2 结果

本组286例患者中,152例恢复正常经口摄食,并停用肠内营养;24例患者死亡。共有8例发生较为严重的腹泻,6例出现腹痛,4例出现腹痛,4例发生应激性溃疡。

3 护理

3.1 基础护理 由于行肠内营养多引起患者的不适,因此,在行肠内营养前对于清醒患者需要详细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的必要性、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争取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做好心理准备。患者可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角度为30°~45°,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鼻饲液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不良刺激。

3.2 肠内营养所致并发症的护理 肠内营养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腹泻、腹胀、胃反流、高血糖及应激性溃疡。

3.2.1 腹泻 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①观察并记录粪便次数及性状改变,并保留标本送检,寻找病因;②停服可能致腹泻的药物;③调整输注的浓度、速度;④对于乳糖酶缺乏者可采用不含乳糖的营养制剂;⑤适当控制禁

作者单位:256400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食时间;⑥注意肛周卫生,减少肛周皮肤黏膜刺激;⑦对于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考虑停用肠内营养,改为全肠外营养支持。

3.2.2 腹胀 对于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应用促胃动力药吗叮啉,并定时抽吸胃液。调整营养素的频次及用量。

3.2.3 高血糖 注意肠内营养患者的血糖监测,对于血糖高的患者可适当调整肠内营养物质的成分,必要时可加用胰岛素。

3.2.4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也是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因此,注意观察胃液的性质及其pH,以便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征象需密切检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保护胃黏膜、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处理[4]。

3.3 机械性并发症 肠内营养可引起咽部不适、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管道性颅内感染等多种机械性并发症。相应护理措施包括:①加强口腔护理。②营养管管径大小的选择。③调整胃管固定位置

3.4 输注系统本身常见并发症

3.4.1 管道堵塞 为输注系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可给予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4.2 报警 报警多由滴管内液面异常、电源不足及管道不流畅等引起,其护理工作多根据具体原因给予相应处理,调整适当的报警音量有利于患者的休息及护理人员对肠内营养异常情况的把握,以便及时处理。

4 护理体会

肠内营养为ICU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其效用的发挥需要精细的护理工作的配合,我们对286例患者应用基础护理、肠内营养所致并发症的护理、机械性并发症的护理、机械性并发症的护理及输注系统本身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等护理工作,减少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 Hébuterne X, Vanbiervliet G.Feeding the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11,14(2):197-201.

[2] Peterson SJ, Sheean PM, Braunschweig CL. Orally fed patients are at high risk of calorie and protein deficit in the ICU.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11,14(2):182-185.

[3] Grigorakos L, Sotiriou E, Markou N, et al. Combine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un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9,56(96):1612-1614.

[4] Teno JM, Mitchell SL, Gozalo PL, et al.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feeding tube placement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advan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JAMA,2010,303(6):544-550.

上一篇:浅析腓骨瓣移植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骨盆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并休克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