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斯特《旅游岁月》的和声特点

时间:2022-04-16 10:08:32

论李斯特《旅游岁月》的和声特点

摘要:音乐在19世纪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从此古典主义音乐注重乐思发展逻辑性、结构形式严谨性、整体比例和谐性等原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追求更为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美。李斯特用自己的音乐在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小见大、以点代面,从李斯特众多的钢琴创作中选出《旅游岁月》这部几乎贯穿作曲家钢琴创作生涯全部历程,具有极强代表性的套曲作为研究对象,着力对其中和声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阐释,以此来品评李斯特这一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的。

关键词:旅游岁月;浪漫主义音乐;和声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04

音乐在19世纪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从此古典主义音乐注重乐思发展逻辑性、结构形式严谨性、整体比例和谐性等原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追求更为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美。同时,随着19世纪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各国的艺术家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力图在音乐上回归于自己民族的血脉渊源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影响到了专业音乐创作。为了实现以上一系列的突破,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作了许多革新,例如在和声方面尤其追求和声功能的扩展、转调的频繁、不协和和弦及变化音和声的运用;注意强调其色彩变化,以表现更为自由多变的情感特征等等。浪漫主义作曲家除了在管弦乐创作这一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高产地上继续辛勤耕耘外,还将目光投射到钢琴音乐创作领域,期望在这块待垦地上收获新的希望。

在这些耕耘者新的收获中,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用自己的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企图在一篇文章中说明这位作曲家钢琴创作的所有特点,最终只能是囫囵吞枣,因此,本文以小见大、以点代面,从李斯特众多的钢琴创作中选出《旅游岁月》这部几乎贯穿作曲家钢琴创作生涯全部历程,具有极强代表性的套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和声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阐释,以此来品评李斯特这一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的。

总体来看,李斯特对传统和声体系的突破,并不是以发明某种与现有和声体系的根本原则不相同和声组合,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对已有的和声色彩的丰富及不同的和声元素之间新的组合搭配上。下面,我们将以《旅游岁月》为例,从纵向和弦选择与横向和声进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李斯特和声创作的一些具体手法。

一、纵向和弦选择

(一)终止处使用非稳定性和弦,开拓和声终止新领域

古典时期,音乐作品的终止一般都采用原位属七和弦解决到根音旋律位置的原位主和弦的完满终止。李斯特为了追求新的音响色彩,终止和弦经常采用转位形式的主和弦,甚至结束在不协和和弦上。这种终止的效果会增加作品的张度,在听觉上给人以未解决的不安感。比如,《意大利游记》第1首《婚礼》结尾处作者不作完满终止,而是结束于主和弦的四六和弦(第二转位)上(谱例一);另外《瑞士游记》第8首《乡思》,它的主调是e小调,但最后结束在属调b小调的不协和和弦――下属和弦的第一转位上(谱例二),给人以悠悠怀念情绪,突出了思乡的意境。

(二)大量运用七和弦、九和弦,增强音乐的紧张度和色彩感

由于七和弦、九和弦比色彩单纯的三和弦拥有更多的“尚未达到解决的气势”,所以能够更为方便地表达从一种情绪、气氛向另一种情绪、气氛的“转变”,这种不协和的音响在运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独立的色彩意义,慢慢丧失了和弦本身原有的紧张感,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色彩效果。如《旅游岁月》第3集里的《艾斯特庄园的喷泉》(谱例三)一开始便使用连续的七和弦、九和弦的分解形式来表现喷泉在光影下瞬息万变的色彩景象,将静态的临摹换以动态的演示。这种水光色调的表现手法显示出印象主义风格对李斯特的潜在影响。

二、横向和声进行

德拉克罗瓦曾说过:“音乐的和声不仅存在于和弦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和弦的相互关系之中,存在于它们的逻辑连贯性及其连接之中。”李斯特本着同样的观点,在和声进行上打破了传统调性必须坚决服从调性主音的根本原则,大大扩展调式调性之间的对比,建立起自己的人工调式思维方式。

(一)运用将增三和弦纵向结构作横向延伸的思维模式处理大二度音程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增三和弦是经常被使用的特性和声语汇之一,把增三和弦的纵向结构的思维套用在大二度音程关系上,使其在横向上加以延伸,就可能导致产生新的全音增调式,将大三度音程关系作横向延伸的手法在德彪西的《前奏曲》第2首“帆”中有所运用,而李斯特早在德彪西60年前,就在《旅游岁月》第2集中的《读但丁有感――类似奏鸣曲的幻想曲》中运用到了这种手法的类似形式,将大二度音程关系作横向延伸。

该曲的低声部构成了完整的下行(包括和弦外音)全音增调式音列,上声部则构成原位三和弦的反向进行。这一建立在全音增调式基础上的和声进行,虽然还存在大三和弦结构与调性的主和弦,但和声的功能联系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二)以声部线条促成和声进行

用横向的旋律声部线条取代古典和声的调联系,获得新的和声进行方式,这是李斯特晚年总结一生创作经验后,提出的一种性质上更接近于后期浪漫派的创作思维,其风格也更加超脱了古典调的束缚。《旅游岁月》第3集里的《艾斯特庄园的绿柏》(两首之第一首)中,便存在着这种思维的痕迹。

从引子和主题可以判断出这首曲子是从g小调开始,但随后和声很快进入调性迷宫,一系列和弦在毫无功能联系的情况下连接起来,低声部的下行半音化线条是它们能够组成一个整体的支撑性因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49小节出现bG大调的Ⅴ43-Ⅰ作为第一个临时性调性支点时才得以结束。这里的声部线条已经不再是弥补功能联系不足的辅助手段,而成为组织和声语言的支配条件。

(三)以复合调性丰富和声色彩

复合调性是指从古典和声的单一调性,通过复合功能的横向延伸,向现代复合思维发展的一种和声形态,这也是李斯特晚期创作的思维方式之一,在《旅游岁月》第3集里的最后一首《发扬你的爱心》中已初见端倪。

这首乐曲共104小节,除去85-92小节,调性主音E一直作为低音部的持续音从头至尾贯穿鸣响。谱例六所显示的片断,上方声部出现了向#c、d、bb、b D等调性扩展的趋向,形成了复合调性的和声效果(#c-d-bb-b D/E)。

除了以上3种和声进行方式,李斯特还常常使用同中音转换的方法进行转调,这种思维成为又一条扩大和声功能结构及调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在李斯特的另一部作品《第一首被遗忘的圆舞曲》中表现的尤为典型,这里便不多加讨论。

纵观《旅游岁月》整部作品,其中的和声特点可以总结为下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岁月》作为一部几乎贯穿作曲家整个创作生涯的钢琴套曲集,其中所体现的音乐创作和声特点也成为李斯特整体创作历程的集中概括。从初期表面的炫技特征到中期开始对人生问题的深层思索,再发展为晚期向宗教的皈依及其中所流露出的某种神秘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的变化无一不反映在《旅游岁月》所使用的具体技法上,同样也不可避免的流露于和声创作的具体特征上。如果说《旅游岁月》是作曲家一生经历的凝练体现,那么《旅游岁月》中所体现出的和声创作特点则应该可以成为李斯特整体和声发展历程的缩影。

如果将目光扩展至整个浪漫主义音乐和声发展史,我们更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李斯特音乐中和声语言的演变与发展在整个和声发展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他的和声首先作为浪漫派和声语言前期发展的代表而备受关注,同时,他的继续革新又在后来的德彪西等一系列作曲家创作中有所再现,明显的表现出整个和声发展轨迹的连续性及作曲家本人在“现代”音乐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发展历程起到的指引作用。李斯特对半音化和声、模糊调性等问题的探讨正是19世纪许多浪漫派作曲家的兴趣所在,而作曲家晚期和声语言的创新在当时所引起的震动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和声语言对许多现代音乐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沃夏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布鲁克纳、等均在李斯特开创的新领域中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瓦格纳也承认“我在接触了李斯特的音乐后,即改变了我的和声”,李斯特对法国印象派的巨大影响、对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重要作用更是为世人所公认。

参考文献:

[1]周小静. 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俄)亚科夫•米尔什坦. 李斯特(上下卷)[M].张玉芝,彭晓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英)布鲁斯•莫里森.李斯特(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赖慈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 蒂姆•道雷.李斯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7] 保罗•亨利•郎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朱茵 :有信心,你的美就会发挥出来 下一篇:论萨克斯管在现代器乐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