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六步导学

时间:2022-04-16 03:56:51

【摘 要】本文将列出教学提纲――课堂讨论――点拨诱导――归纳教学内容――作业设计与完成――交流与协作的“六步教学法”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中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协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59-02

信息技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必要课程,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现代化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突出了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更彰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下,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精神,进而升华到“我会学”的学习理念,走出传统教育“唯教至上”的误区。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试验,总结并归纳出一种高效的“六步法教学法”。本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列出教学提纲――课堂讨论――点拨诱导――归纳教学内容――作业设计与完成――交流与协作。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一 列出教学提纲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实践开始前,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步骤进行设计、分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实践的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两点:(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大纲,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列出教学提纲。教学提纲可以是提问式的,也可以是陈述式的,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以提纲形式向学生展示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网络教室展示提纲给学生。(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下节课需要的资料及素材,如讲到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一课,让学生课前上网或查阅图书收集计算机发展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站出来自己讲讲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提高了课堂效率。

2.教学实践的实施阶段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教学提纲,初步提出解决重难点的方案,为完成教学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打下可行性基础。

二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部分。它以确定的教学提纲为前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阐述各自的想法,可以通过电子教室尝试操作练习,如果遇到问题,其他学生给予帮助,这时学生不必顾虑教师的一家之言,问教师的“规范化”答案是什么,集思广益,尽开百家之言。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在讨论中对各种问题认识和操作的误区做出正确的“诊断”,找出“病因”。既培养学生大胆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和百家之言,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而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分析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提供切实的理论源泉。

三 点拨诱导

点拨诱导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六步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中,已经初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差异,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再给予“对症下药”,然后通过启发、点拨、诱导,帮助学生矫正偏差,规范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细节习惯。没有良好的使用习惯,很难在计算机上有更深的造诣,这样不仅实现了教学目的,也从细节中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一过程是从“求异思维”过渡到“求同思维”的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将一般性思维升华到创造性思维。

四 归纳教学内容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知识的归纳,其实就是对知识温习的过程,要想更有效率地学习新知识,对知识内容的温习和记忆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归纳也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抽象能力的一种手段,更是提升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归纳、教师引导补充,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互相探讨、补充、完善。教师参与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化教学效果。

五 作业设计与完成

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检验。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作业操作性较强,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完成作业,因此不能沿用普通科目作业的形式和评判标准来体现其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重点突出、形式新颖、灵活性强,练习讲究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作业,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团队合作学习中,并开展作业交流与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交流与协作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习心得这一环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的是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开放性的研究课程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是问题解决式学习,学生面临的并非是简单、单一性的问题而是极具复杂性的综合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讨论和分工协作的学习模式来解决。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更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与研究,学生既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协作,使学生了解到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在协作学习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与帮助。这种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宽容的态度;这种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能力;这种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这种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都是适应现代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

由上述意义引申,列出教学提纲――课堂讨论――点拨诱导――归纳教学内容――作业设计与完成――交流与协作“六步教学法”,是以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旨在启发学生积极的动手愿望,以发展其独立思考、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求知,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清田.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33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育现代化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