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患者长期鼻饲自制匀浆膳食的营养状况观察

时间:2022-04-16 09:30:04

高龄老年患者长期鼻饲自制匀浆膳食的营养状况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鼻饲匀浆膳食的>75岁高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方法 住院及家庭长期鼻饲自制匀浆饮食的>75岁老年患者20 例,鼻饲肠内营养1~8年。结果 观察患者的长期营养状况及鼻饲并发症。结论 对不能自行进食高龄 老年患者给予足够的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供给日常所需营养,长期维持他们的生命。

关键词:长期鼻饲;匀浆膳食;高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患者长期存活,不能自行进食高 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大多数合并症多、进食差、体质弱、营养状态差,严重影响患者营养及生命。因此对这类特殊的高龄患者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预防并发症,长期维持生命。现今对于高龄老年患者鼻饲营养的长期营养状况观察文献报道不多。我科2006年1月~2014年 1月共20例>75岁高龄老年患者进行鼻饲自制匀浆膳食,本文探讨长期鼻饲匀浆膳食 的老年患者营养治疗可行性及鼻饲并发症预防及防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科住院需长期鼻饲的卧床老年患者20例,其中,男13 例,女7例;脑卒中12例;老年痴呆 3例,重度脑萎缩3例 其他原因引起需要鼻饲2例。年龄75~96岁;鼻饲时间8年1例,>6年7例,5年3例,>3年6例,>2年3例。

1.2常见的并发症 20 例均出现过:呃逆、腹胀、腹泻等并发症,20例反复合并发热、双肺湿罗音即吸入性肺炎,11 例出现过堵 管,5例出现喂食后口腔分泌物突然增加即反流。其中 3 例重症吸入性肺炎伴心衰或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2例是肿瘤晚期抢 救无效死亡。其余15例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迅速消除 并发症,目前仍顺利的长期鼻饲。

1.3方法 鼻饲方法及食品:均采用硅橡胶鼻胃管,胃管插入 长度为患者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距离之和,即到达胃内的长度,一般45~55 cm。胃管,由一侧鼻腔置入,证实胃管置入位置正确后,固定妥善。天然食物经捣碎器捣碎并 搅拌 而成的匀浆膳食,分时分次注入。鼻饲液的组成和量:匀浆膳食由牛奶500 mL,鸡蛋 60 g、鸡或鱼肉或肠内营养粉100 g、豆类25 g、馒头或米饭 75 g、挂面100 g、麦片50 g、小米粥 450 mL(小米100 g)、各种蔬菜500 g、食盐 5 g、香油5 g及水果100 g匀浆组成,按照全日进餐次数将匀浆液混合均匀,分装于容器内,置于4 e冰箱中保存,1 d内用完,食用 前给于加热。鼻饲液的总量约为3000 mL/d,其中 匀浆膳食约1800 mL,水、果汁和菜汁约 1200 mL。鼻饲操作:患者取坐或半坐位,颈部轻度屈曲,意识障碍者床头 抬高40~50 b,均采用硅橡胶鼻胃管插入长度从鼻尖-耳垂-剑突,再深入8~10 cm(大约55~70 cm)[1]。使用一次性灌食器(80 mL)将鼻饲液缓慢灌入;鼻饲后保持该> 30 min。常规鼻饲方法是匀浆膳食6次/d,按体重分别注入200~300 mL/次(含冲洗胃管的温开水50 mL),鼻饲间隔时间3 h,2次膳食之间喂水或果汁、菜汁200 mL,鼻饲时间为7∶00、10∶00、13∶00、16∶00、19∶00、22∶00。

1.4观察指标 ①营养状况:不同时间后观察2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 和血红蛋白含量。②并发症及防治方法:鼻饲时和鼻饲后患者有无食物返流、误吸、呛咳、腹胀、腹泻及便秘等。

2结果

营养状况正常及白蛋白长期正常15例5例死亡。存活者时间分布如下:8年1例,6年5例,5年3例,>3年4例,>2年 2例。死亡者均死于重大临床疾病,而非营养不良。

3讨论

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umin )血清白蛋白水平代表内脏的蛋白质储存,是反映患者营养状态的有用指标[1-2]。大量文献报道了白蛋白与营养状态密切相关,与死亡危险度明显相关。血白蛋白

总之,本文研究发现长期不能自行进食高龄老年患者,及早和长期维持给予足够的合理的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供给日常所需营养,长期维持他们的生命。同时不必肠外静脉营养,从而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我们今后会继续观察这些存活患者鼻饲营养状况,选择出更科学的鼻饲匀浆膳食。

参考文献:

[1]赵晓辉,刘晓联,阎书展.老年卧床病人不同鼻饲方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

[2]李艳玲,阎安.危重患者的营养评价及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危重病医学,2003,23(1): 34-35.

[3]顾景范,杜寿玢,查良锭.现代临床营养学[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徐颖,王慧,马容利.鼻饲匀浆膳在老年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2):103-104.

[5]何桂女,张静,钟红,等.高龄患者鼻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84-85.

上一篇:职业与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关系调查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