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三项承诺”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4-16 03:00:17

关于落实“三项承诺”情况的报告

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的情况,请予审议。

去年1月,我院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出“努力做到不使有诉求的群众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不使有理有据的当事人因没有关系打不赢官司,不使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执行不力、不公得不到保护”的“三项承诺”。会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落实“三项承诺”的实施意见》,提出53条具体措施,报经省委常委会同意后,组织全省法院贯彻执行,并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布。我院还对相关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分管院长和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去年底对全省法院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今年5月组织了专项巡查工作,6月初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情况。一年多来,全省法院统一思想,细化措施,真抓实干,落实“三项承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丰富司法为民措施,确保诉讼经济和诉讼便利。

这是落实“三项承诺”的重要环节,也是彰显司法为民的重要方面。全省法院以诉讼经济和诉讼便利为目标,加快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丰富便民措施,优化司法服务,加大救助力度,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1、规范立案大厅,打造为民窗口。我院下发《关于加强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部署开展争创“文明窗口”活动。建立导诉制度,在立案接待大厅设立导诉岗,确定专人解答诉讼咨询,向群众免费提供来访须知、诉讼指南、诉讼须知、诉讼风险告知书等资料。安装电子触摸屏,方便当事人了解法院内部机构、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公开办事制度,将诉讼费收费标准、各类案件流程、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司法救助制度、注意事项和处访规定等在醒目位置公示,方便当事人周知。落实和创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立案调解等制度,促进立案窗口工作的有序性、及时性。至6月底,有71个法院建成了符合标准的立案接待大厅,立案区、立案调解区、接待区、休息区、书写区等区域划分合理,立案、接访、咨询、导诉、传递诉讼材料、收结诉讼费用、调解等功能完整,当事人在立案接待大厅能得到“一站式”服务。其他法院正在积极改建中。去年底有15个法院的立案接待大厅被评为“文明窗口”。

2、强化司法救助,缓解百姓困难。一是依法扩大司法救助对象和范围,对城市“低保人员”、农村“151保户”、“特困户”以及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孤儿等的一律免交案件受理费;对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等案件一律缓交诉讼费。二是简化司法救助审批程序,对已经接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的,直接给予司法救助;对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所规定情形的当事人申请缓交诉讼费的,一律予以准许;对当事人因经济困难申请减交、免交诉讼费的,人民法院及时审批,视情决定予以减交、免交的费用。2006年为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收诉讼费3160.73万元,同比上升119.64%;今年1至6月缓、减、免收诉讼费1502.95万元,同比上升8.51%。三是规范诉讼费的预收、结算和退费。在全国法院率先实行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费用一律不预收。严格执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进一步规范诉讼费的预收、结算和退费工作,案件审结后,对当事人多预交的诉讼费和已经预交但不应由其承担的诉讼费及时予以退还。

3、健全便民机制,方便群众诉讼。一是建立多元化立案机制,在坚持立案庭统一规范管理立案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人民法庭直接受理案件。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口头、上门立案、巡回立案、预约立案等便民立案机制。二是调整民事纠纷案件级别管辖,扩大基层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收案范围,方便当事人诉讼,就地解决矛盾。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标的额的下限标准从原来的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以上;将基层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上限标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原来的50万元至200万元分别提高到150万元至500万元;对涉及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等11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案件,无论标的额大小均由基层法院作一审。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下,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都取得了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管辖权,使我省成为继广东之后的第二个全部中级人民法院都具有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省份。滨江、慈溪、瑞安、义乌等4个基层法院具有部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义乌法院还成为全国第一个取得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三是开展巡回审判,在案件较多、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和海岛设立巡回审判(站)点,在劳资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集中的区域设立专业性、行业性的巡回法庭,去年以来,全省法院巡回审判案件10084件。四是实行“无间歇”工作制,通过推行预约开庭、择时开庭、午间法庭、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等多种方式,方便参讼群众安排生产生活。五是建立诉讼“绿色通道”,对涉及外来民工、下岗职工等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二)加强审判管理,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确保司法公正,是落实“三项承诺”的核心。全省法院从审判工作规律和特点出发,强化对审判和执行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积极构建有理有据打得赢官司的胜诉机制。

1、审务公开强监督。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一审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二审案件开庭率达到49.6%。为做好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配合工作,从去年6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实现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与此同时,在执行、申诉复查、减刑假释、国家赔偿等案件处理中积极推行公开听证制度;审判规范性文件通过我院门户网站《浙江法院网》及时向社会公开,当事人可随时查阅;今年4月还尝试了互联网视频直播庭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陪审员作为强化审判公开、扩大司法民主的重要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去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45036件,参审人员74728人次,有2名人民陪审员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

2、规范管理保质量。一是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对立案、审判、执行及案卷归档的每个环节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各个环节衔接顺畅、运作高效。实行随机滚动分案,已有70个法院初步实现随机滚动分案,防止发生“人选案”、“案选人”。二是加强监督制约,制定了《关于规范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意见》、《关于适用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民事审判中合议庭工作》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审判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行使,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强化对合议庭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办法(试行)》,要求各级法院建立案件评查工作机制。建立法

官办案质量建档制度,并与岗位目标责任制挂钩,充分发挥案件质量评查的管理功能和考评机制的督促激励功能。全面实行判后答疑释理,提高服判息诉率。四是加强审判指导,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统一法律适用;出台《关于规范内部请示的若干规定》,明确涉及具体案件事实、证据认定或量刑问题的,一律不得请示;针对司法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疑难法律适用问题,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房地产登记发证行政诉讼、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案件改判、发回重审通报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审级监督实效。

3、健全机制提效率。强化审限管理,通过落实临限催办、届限督办和超期查处等制度,杜绝超审限案件。严格非审限程序管理,完善对外委托鉴定、拍卖等管理制度,规范送达、证据交接、委托鉴定、拍卖等工作,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大力推行案件审理“繁简分流”,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52个法院建立速裁机构,做到简案快审、难案精审。

4、强化调解促和谐。我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司法调解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见》,积极探索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庭间调解、判决送达前调解和再审调解等覆盖诉讼全过程的调解工作机制,推动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衔接,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06年以来,全省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57.04%。同时,在行政审判中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对那些存在一定问题但又不宜简单判决维持或撤销的案件,通过协调促使行政机关予以纠正,力争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

5、探索创新求公信。推广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根据原告的申请,由中级人民法院将案件交由辖区内的其他基层法院审理,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力。这一做法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我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比例不断提高,有利于彻底化解行政争议。大力加强司法宣传工作,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努力营造理解、信任和支持人民法院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综合治理执行难,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造成“执行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是有限的司法资源与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过低的矛盾突出。破解执行难,必须坚持内外兼修,以内为主,始终瞄准提高自动履行率这个目标,运用履行成本这一“杠杆”,外部积极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内部完善解决执行不力不公的工作机制,使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因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比自动履行付出更大的经济和信用代价,逐步形成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为主、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辅的工作新局面。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全省法院积极争取党委重视和各方支持,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努力破解执行难。

1、努力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去年省委批转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报告》,我院与省委政法委联合召开了全省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会议,与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公安厅等联合下发文件。继2004年省委、省政府将执行工作纳入“平安浙江”建设考核后,去年执行工作又纳入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全省各级法院加强与公安、工商、房地产、国土资源、建设、金融、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信息交流互动,在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前,依法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投资、招投标、出境、注册新公司、高消费等,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组织纪律等手段,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凝聚破解执行难的合力。同时,针对执行力量不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查等问题,在乡镇、街道确定执行联络员,形成协助执行工作网络,现已有80%的法院建立了执行联络员制度;针对一些案件确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申请执行人又生活困难亟需救助的情况,积极争取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支持,全省法院于去年底全部建立了司法救助基金,基金总金额达到4868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已对1225名当事人发放救助金701.86万元。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已在浙江初步建立。

2、不断完善解决执行不力不公的工作机制。为切实解决执行不力的问题,用好用足各种行之有效的执行措施和方法,细化对不同类型的被执行人必须采取的执行措施。对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强制其申报财产和限制出境,拒不申报或申报不实的依法追究责任,并通过采取公开曝光、悬赏执行、搜查、强制审计等措施促进案件的执行。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今年1月召开全省法院惩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违法犯罪行为情况通报新闻会,敦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组织了今年6-8月间的夏季集中执行,重点清理被执行人具有共产党员、公务员、知名人物等身份且有财产可供执行的,以及当事人上访、反映执行不力等案件。为有效解决执行不公的问题,严格规范执行程序,出台了关于执行案件收费、实行执行公开和告知、强制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实行悬赏执行措施、规范执行和解工作、加强立审执工作配合、穷尽执行措施等七项执行工作制度并狠抓落实,对4个月未执结的,严格实行未结案更人执行制度。加强对委托评估、拍卖执行财产的监督,全省法院已实现评估、拍卖事项的委托与执行机构分离。同时,进一步强调立、审、执兼顾,在立案、审判环节,依法做好财产保全工作;强化审判人员的前瞻意识,在确保审判质量的同时,注意做好衔接工作,为生效裁判的顺利执行打好基础;执行过程中未经严格、规范的程序,不能改变甚至否定生效裁判确定的权利义务。强化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在实行“双重领导、编队管理”的体制下,根据执行实际确定相对固定的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为充分发挥执行考核对执行工作的指引作用,开展了“破解执行难优秀法院”评选活动,重点考核以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是否全部执行完毕为主要指标的有效执结率。现已有6个法院受到表彰,对提高执行工作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效和主要问题

一年半的实践证明,落实“三项承诺”有力推动了法院工作的发展,给法院工作带来了不少可喜的变化。

一是司法为民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三项承诺”的核心理念,就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借助落实“三项承诺”这一载体,全省法院不断进行思想动员、措施细化和实践推进,进一步浓厚了保公正、重为民的工作氛围,确立了为民、公正理念在人民法院的主导地位。很多法院不仅认真落实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具体措施,而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体现出了高度自觉性;广大法院干警积极投身“三项承诺”的实践,受到了当事人和周围群众的好评。生动的实践和初显的效果,进一步坚定了干警公正司法、服务群众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在法院工作环节已基本解决。随着司法救助范围的扩大和力度的加强,经济困难群众

因交不讼费而无法行使诉讼权利的现象已基本解决。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立案便捷快速、导诉详尽多样、立案方式灵活、救助手续简便、功能丰富完善、服务环境舒适,推动了法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为因诉讼知识欠缺而不会打官司的群众提供了有效帮助。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开展巡回审判、推行简易案件速裁机制等做法,为当事人参加诉讼提供了便利,减少了经济负担和时间精力投入。

三是有理有据打得赢官司的胜诉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落实“三项承诺”,审判责任更加清晰,管理更加严格,监督制约进一步强化,去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诉讼案件532262件,审结492644件,办案质量有了新提高,其中,刑事和民事案件上诉率分别仅为8.77%、7.37%,90%以上的案件经一审程序即已服判息诉;全省法院总量、申诉和申请再审、省高级人民法院量、进京上访持续下降,去年底同比分别下降14.37%、17.39%、34,2%和41%。在此基础上,今年继续呈下降之势,1至6月,又同比分别下降82.57%、40.6%、48.56%和23.39%。

四是执行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全省法院共收执行案件144749件,上升5.15%;执结143109件,上升4.49%;今年1至6月收案82025件,执结59233件。所结案件中,有效执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去年为64.65%,同比上升了六点五个百分点,今年1至6月为68.51%。今年,全省法院涉及执行工作的量下降62.85%。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的初步建立,解决执行不力不公的工作机制的完善,不仅直接推动了现有案件的执行,而且为进一步解决执行难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法院形象有了新的提升。“三项承诺”的提出和实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省委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于今年7月7日在我院上报的工作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浙江省高院向全社会作出了‘三项’公开承诺,并认真落实到司法实践中,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司法改革、基层建设均取得了很好效果,并获得了广大群众好评。可将浙江的报告印发各省高级法院学习、推广,还可以在人民法院报和法制日报发一篇有分量的报道。”《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法院报》继去年在头版头条连续发表三篇长篇述评和两篇评论员文章介绍浙江经验后,今年又连续发表两篇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对落实“三项承诺”工作进行跟踪报道。省内媒体将落实“三项承诺”评为2006年度省十大法治新闻。在落实“三项承诺”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贾建平、魏剑明同志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并光荣当选“浙江骄傲一200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折射出浙江法院形象有了新的提升。

回顾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发展还不平衡,个别法院领导对“三项承诺”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司法救助基金的建立和审批、发放程序尚待进一步规范。司法救助基金的设立,对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缓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减轻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具体到救助基金的设立、实施救助的条件、救助基金的审批和发放等程序性问题,目前还不统一。同时,一些地方尚缺乏相应的资金补充机制,没有稳定的后续资金来源,制约了司法救助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用。个别法院司法救助工作制度不够完善、透明度不高。

二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之间还有差距。目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法院内部,对审判权、执行权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还有待完善:审委会、院、庭长对审判工作的有效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需进一步规范;办案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个别法院财产刑适用不够规范,执法不严、裁判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法官违反审判纪律,与律师交往不正常。去年以来,全省法院有24名干警因违纪违法被查处,其中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执行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部分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方法还不多,措施还不够有力,强制手段偏软,没有充分用好用足法律,特别是执行程序中因拒不执行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多;一些案件久执不结,消极执行、没有穷尽执行措施等执行不力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别法院对在执行环节中的委托评估、拍卖事项管理监督还不够严格;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起步时间不长,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又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案件占有相当比例,不能实际执结。

四是“三项承诺”的宣传广度和力度还不够。在宣传“三项承诺”的内容、介绍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形式还不够丰富,手段还不够多样,制约了“三项承诺”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能量。

此外,在落实“三项承诺”的过程中,在公用经费保障和执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近年来我省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逐年增加,就地开庭、外出调查、送达、执行任务日渐繁重,办案成本越来越高。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和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各地诉讼费用收取大幅度减少,在当前“收支两条线”尚未完全落实的情况下,部分法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院,办案业务经费更为紧张,直接影响法院正常工作以及开展缓、减、免交诉讼费等司法救助工作的力度。现行诉讼收费、结算和退费衔接机制运行的不畅,导致应退回原告的诉讼费用不能及时退回,群众还有意见。执法环境方面,主要是一些当事人和委托人不把精力放在调查取证上,而是找关系,托门路,试图以人情关系等因素影响法院裁判;一些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以喝农药、跳楼自杀、自残,或以集体上访、赴省进京上访等方式来施压,威胁、阻挠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执行权,给法院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三、下步打算

落实“三项承诺”,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是全省法院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伴随着法院工作的全过程。“三项承诺”要求很高,但这是法院份内之事;落实“三项承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没有终局性的胜利,但必须持续地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下一步工作总的打算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为民、公正、和谐的总要求,进一步落实《“三项承诺”实施意见》,努力在巩固和创新便民、利民举措,着力完善维护司法公正的管理监督机制,解决执行难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落实“三项承诺”的自觉性。认真学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切实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全省法院的思想认识,以落实“三项承诺”的具体行动,服务我省“五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全面落实《“三项承诺”实施意见》

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工作举措,以更好的司法质量、更低的司法成本、更便捷的司法手段、更周全的司法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司法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满意度,更好地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二)完善快捷便民的立案机制,继续减轻群众打官司的成本。进一步完善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方便群众诉讼、展示法院形象的第一窗口。认真执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进一步做好诉讼费缓、减、免、退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保持和加大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并努力做好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等其他社会救助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导诉制度,加强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诉讼风险提示、当事人举证指导、法官释明权行使和判后答疑释理,增进当事人参与诉讼的能力。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积极探索小额债务法庭等新的审判组织形式,继续推行巡回审判和速裁机制,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降低群众打官司的成本,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三)完善公正为民的审判机制,继续认真解决少数案件司法不公的问题。在进一步落实合议庭、独任庭职责的基础上,重点强化院、庭长监督管理职责,通过旁听庭审、列席合议庭评议、审核裁判文书、抽查案件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加大指导力度,特别加强对群众有反映、上级部门督查的案件的监督管理,严防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发生。进一步规范财产刑的适用,杜绝以罚代刑现象。着力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进一步建立完善审判长联席会议等审判组织之间法律观点的协调机制,积极运用案例指导制度加强对下级法院的指导监督,统一司法尺度,衡平裁判标准。加大对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防止形式合法、实体不公的裁判。大力提高生效法律文书的自动履行率,完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健全法官办案质量建档制度和涉诉责任倒查机制,将办案质量、数量和案结事了的效果等因素,作为法官、执行人员业绩考核、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巩固司法规范化建设成果,严格依法办案,准确适用法律。进一步强化诉讼调解,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的沟通配合,努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结合立案大厅规范化建设,探索在立案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为人民调解提供解决纠纷的平台,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继续深化公开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公信力。积极推进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完善人民陪审员管理、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参审作用。

(四)完善高效护民的执行机制,继续认真解决打赢官司后难以执行的问题。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在党委的领导下,协调各有关单位成立解决执行难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和完善解决执行难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执行难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实现法院执行力量与其他多种执行协作资源的全面互动,推动国家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挤压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者的生存发展空间,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同时,着眼于内部,完善解决执行不公不力的工作机制,通过法院自身作用的发挥促进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的完善。充分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执行措施,进一步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以及受非法干预的案件,加大提级、指定和交叉执行的力度,确保有条件执行的案件都能有效执结。狠抓制度落实,强化执行工作管理,严格落实执行款物实行执行机构与财务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制度,维护正常的执行秩序。通过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和推进执行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裁判确立的义务,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五)加强法院队伍建设,为全面落实“三项承诺”提供根本保障。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重视调查研究,增强司法决策能力、司法管理能力和司法审判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严格队伍管理,加强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不断改进审判作风,牢固树立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在去年对全省法院干警配偶、子女、近亲属开办律师事务所、从事诉讼业务等进行清理的基础上,着力规范法院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官与律师、当事人的关系。组织开展执行中评估、拍卖委托事项与执行机构分离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对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继续抓紧抓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法官队伍业务能力,尤其是依法办事的能力、释法析理的能力、做群众工作、化解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与岗位目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优化法官履职保障,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落实“三项承诺”更是如此。我们将主动向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争取重视和支持。继续加大“三项承诺”的宣传力度,向广大群众和当事人介绍“三项承诺”的内容,虚心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法院的各项工作。

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落实“三项承诺”是一项长期性任务,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会后,我们将召开专题会议,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不断深化完善落实“三项承诺”各项措施,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篇:在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