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10KV变电站电气安装质量措施

时间:2022-04-15 11:12:30

浅析110KV变电站电气安装质量措施

摘要:在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实施安装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安装流程标准执行,完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安装施工的整个流程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切实的做好电气设备的安装。

关键词:110KV变电站 电气安装 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一、110KV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的安装

1.110KV变压器的安装

变压器是变电站主要的电气设备之一,对其按照安装流程和施工工艺进行科学的安装,是保证变压器这一设备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保障整个110KV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基础。变压器在出厂之后一般要经过长途运输才会抵达变电站安装现场,期间多采用人工来实施变压器的监测,防止运输过程中因为受到震动、冲撞等带来的变压器损坏,但采用该种方法对变压器进行器身检验会给电气安装人员增加较大的工作量,还可能给变压器带来器身受潮或变压器内的油被污染等现象。因此对110KV变压器实施运输中的监测是减少即将被安装的变压器自身故障的重要手段,在变压器的运输过程中对其利用三维冲击记录仪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变压器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变压器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

变压器的安装工艺包括了现场检查、变压器安装前的准备、变压器器身的检查、变压器整体安装、真空注油以及运行调试等主要的工艺和流程。在变压器运达变电站施工现场之后,就变压器安装之前要进行变压器内部油质的检验,对变压器的本体油进行取样,对其进行色谱分析和简化分析,并对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行记录;对变压器的补充油进行取样和简化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检查变压器的出厂记录,查看变压器的本体油和补充油是否是出至同一厂家的同一批次和同一牌号的油品;对比分析两种油体的分析结果,确定两种油质量都合格,且出至同一批次的同一品牌之后,才可在变压器安装完毕之后,将补充油注入到变压器之内。严格的执行变压器安装前的检查,可以实现变压器安装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有效追溯,减少油质不合格所引发的变压器内部结构受潮、变压器整个器身内的油出现整体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避免给安装现场带来工作量增加的情况。

2.110KV变压器接地装置的安装

变压器接地装置对安装区域的土壤有一定的要求,要安装在电阻率较低的区域范围内,除了要考虑尽可能的靠近负载中心,还要综合考虑避开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变压器接接地装置要尽可能的对自然接地极进行有效利用,要保证接头处具备可靠性较高的电气连接;变压器接地装置对人工接地极的连接要求,水平接地极之间的连接适宜采用焊接方式,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之间的连接也适宜采用焊接的方式,接地引下线和接地极之间的连接最好选择焊接的方式,如果使用螺栓连接,应配置防松螺母、垫片等防松措施;连接过程中要将接触面进行除锈处理,擦拭操作执行至闪现金属光泽,然后在接触面上涂抹一定的中性凡士林防止生锈,然后进行拧紧,如果条件允许,可对接触面进行搪锡处理。

3.断路器的安装

在进行断路器的安装之前,相关的安装人员要细致的阅读相关的安装说明对进场的设备进行现场的交接验收,按照该电气设备标准的安装流程和步骤执行安装;对完成断路器安装的现场执行检漏试验,并对安装完成的断路器进行充气,12个小时之后待断路器稳定之后执行微水测试,并在24小时之后开展相关的交接验收试验,此时要重视断路器的分闸与合闸时的线圈电流和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匹配问题;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注意气体断路器中相关气体的泄露检验,要求每个检漏孔在严格的测试下获取的漏气率均要小于其允许值。

4.变电站内接地装置的安装

为了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所有的电气设备都要进行外壳接地,并在适当的位置配置接地装置。在接地装置的安装要求及原则上,是要使不同用途、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共用一个公用的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中的电阻值要取用其中最小的电阻值或者是满足一定的其他要求。电压较低的中性点进行直接接地的装置中,设备的外壳要与设备接地的中性点之间有金属线连接,以此来保证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系统故障段的切断。人工接地装置要尽可能的在电气设备所在点的附近,并对附近电压进行均匀分配,对于短路接地电流较大的电气设备,要增设环形的接地体,并配以均匀带。接地装置的设计过程中,电气设备所需的接地电阻要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的需求等。

5.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安装

电流互感器在变电站系统中,是对其他的设备起到测量及保护功能的主要的设备,是在变电一次系统与变电二次系统之间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元件,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对110KV变电站内的电流互感器实施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安装工艺和安装中注意事项的高效落实。对于在变电系统中承担保护作用的电流互感器,为防止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被击穿时所带来的高压传输至二次回路中,对设备仪表和运行操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危害,要在电流互感器相应的二次回路上进行严格的接地操作;对于起到保护作用的电流互感器,其安装位置一定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力求安装位置的科学合理,便于运行维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保护作用的电流互感器,在安装中要能够将主保护保护功能的死角进行合理有效的消除。在需要安装两组电流互感器的回路上,如果相应的位置允许,因尽量的将两组电流互感器分别安装在断路器的两端,使断路器位于交叉保护的保护环境中。在电压互感器的安装过程中,为有效的减少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上的二次设备存在损坏,从而引发电力故障的现象,可在变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上安装相应的阀型避雷器,有效减少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上的二次设备存在损坏所引发的线路故障。

二、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对策

1.加强变电站安装工程使用的设计图纸的质量审核

为了更好的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强调施工工作开展之前的技术交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设备安装的指导材料,其设计图纸的准确性完备性,在电气设备安装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指导资料的安装图纸是不能存在任何问题的。在落实技术交底工作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要详细分析工程现状,明确工程要求以及质量要求,明确设备安装图纸中对安装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依据具体的安装施工要求,核实安装图纸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指导资料,确保指导资料的完整准确,为安装工程的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2.加强变电站电气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电气设备的安装是个周期很长的过程,在土建项目的施工阶段就已将开始相关工作,电气设备的安装人员留孔的位置、大小、数量等;要与土建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确定好预埋件以及预在仪表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纸上的标示能有敲打振动等不符合操作规范的举动;对仪表设备不进行安装固定过程中,采用槽钢支架,增强设备安装的牢固性,保证设备支架的质量,要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安装之后的设备能正常投入运行;严格控制设备支架与墙面之间的距离,预留空间要便于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与检修工作;仪表与设备以及与线路管道或线路构件的连接要牢固,使其与固定位置之间的受力达到均匀平衡;对管道实施安装以及链接之前,对管道进行疏通清扫,避免管道中留有杂物;在尘土比较多或者是潮湿的地方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时,要确保电气设备的密封良好,防止静电或漏电造成安全事故。

三、实例分析——变电站防雷接地工程质量控制

针对变电站接地产生事故和造成接地装置整体质量问题的原因,从工程设计、施工和检测实验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尽可能地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1.对变电站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改善接地网等间距布置存在地电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实现设计所期望的接地网上的等电位分布,减小浪涌电压对二次设备安全运行的威胁。

2.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尤其处理好电气、土建防雷接地的重要工序接口工作。按规范要求进行防雷接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加强对防雷接地关键部位和工序的质量控制。

3.在接地网测试中,不应简单的只是进行数据的测量,在测试的过程中,应选取适当的点进行开挖检查工作,用来检查接地装置和接地网和各种状态。比如受腐蚀情况,使用材料的质量,焊接情况,回填环境、填埋深度等,配合原始施工图还可以检查连接体(线)是否连接正确。

4.严格按照《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和国家电网公司《反事故斗争二十五条重点措施(修订版)》的规定,结合原始图纸定期进行地网开挖试验。根据开挖的实际测量情况,还可以简单地对接地网的相近引下线回路电阻、人工接地极工频接地电阻、局部地带的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接地线截面的热稳定校验等各类参数进行计算核对。

5.严格将变压器中性点铁芯、铁轭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地点的接地引下线连接,且每根引下线均符合热稳定的要求,定期检查测试。严格按照过电压保护技术要求进行改造。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的空气中最短途径的长度大于5m。避雷针接地引下线埋在地中部分与配电装置构架的接地导体埋在地中部分在土壤中的距离大于3m。

6.由于接地装置事故持续时间过长,不能快速切除也是造成接地装置扩大事故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进行接地电阻试验的同时,可以安排继保人员对保护装置进行同步检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每个电气设备的安装前的质量检验、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安装后的运行调试等过程中要从安装,严格的落实电气安装工程和施工工艺,全面提升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萍.变电站二次设备接地方式探讨[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4)

[2] 胡孝望,文勇.浅谈高速公路供配电工程的接地[J].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2)

[3] 皮中华.浅谈220kV以下变电站接地设计[J]. 才智. 2010(05)

[4] 林剑平,郑琼花.探讨500KV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J]. 才智. 2010(22)

上一篇:分包工程资料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