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糊语言在经济新闻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5 03:12:19

论模糊语言在经济新闻中的运用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与语言的精确性并存于我们的语言交流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模糊语言在对客观事物的解释中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从模糊语言的功用入手,并根据经济新闻特点,对模糊语言在经济新闻写作中的作用作粗浅分析。

[关键词]经济新闻;模糊语言;运用

[作者简介]刘琼秀,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09-03

一、模糊语言及其功用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论文《论模糊性》(1923年)中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首次提出了自然语言中存在模糊现象。而在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从此引发了各学科关于模糊理论的探讨,模糊语言学也应运而生。语言学家们对模糊语言各有不同的见解,如陈治安先生等编著的《模糊语言学概论》中这样界定:“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说来,它是符号的使用者所感到他使用的某个符号与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这一定义给模糊语言作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

事实上,在很多情形下,恰当地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自然得体,并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为了创造某种意境或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故意使用模糊性语言,既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文学语言达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模糊美;在广告语言中,简练模糊的广告语言更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它能帮助商家达到促销商品或服务的特殊效果;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交往目的以及交往场合,使用模糊性语言进行交流,能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并恰到好处地适应交往对象和场合,让人际关系更为融洽。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说:“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你把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齐白石也说,他的作品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与歌德说的美在“真与不真之间”道理一致。

由此看来,语言的模糊性能增强语言的柔性和张力,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灵活性和用武之地。也表现出语言的巨大魅力及缤纷的色彩。

二、模糊语言在经济新闻中的运用分析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乔,运用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Zadel)教授提出的模糊理论进行语言学研究,阐释了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及语言模糊性的根源,明确地指出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和连续性,必然造就了思维的模糊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思维就是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利用语词的模糊性、歧义性和不严格符合单一语法结构的语句来把握和表达事物的模糊性,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表明,越是复杂多变的事物,模糊思维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此,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并存于人类所有语言中,在人们的言语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都主张在经济类新闻的写作中,应该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相关新闻事实,特别是经济新闻的概念和数据,必须做到精确无误。正是由于这种表达观念,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往往由于精确的表达而把被表达的事物模式化,使得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受到了限制,使得文意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来。而模糊语言则不同,无论是模糊语词还是模糊语句,由于它们外延的不确定性使得语言出现了内涵的模糊性和变动性,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如果把这种模糊性运用得恰到好处,则更能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更多的经济信息,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模糊语言更能提高经济新闻表达的准确性。

(一)模糊语言在经济新闻作品中必不可少

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来说,精确不可能解释所有的事物,而模糊语言既是客观地存在着,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它的使用理所当然地也就必不可少。浙江嘉兴学院外语学院的周红教授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从2007年全年《China Daily》中每月抽取一份,并随机抽取其中的12条新闻进行抽样统计,用以考察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12条新闻中,其中模糊词语的使用率,最低的也有8.8%,而最高的则高达25.5%。《工人日报》2006年6月5日也曾有过一篇题为“永荣矿业12年未进一名本科生”的报道:“永荣韦家沟煤矿年产煤近40万吨,现在能下井的技术人员缺口达60,能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曾家山煤业公司从业人员近1000人,但仅有少数的几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多数是中专或者工人函授取得文凭的技术人员。”在这段话中,使用了“近40万吨”、“达60”、“凤毛麟角”、“近1000人”、“少数的几名”、“大多数”等这些表示概数的数据和词语,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新闻事实的理解。相反,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却能让我们对新闻事实的记忆更为深刻。由此可见,模糊语言不仅不与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相冲突,而且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二)模糊语言存在于经济新闻中的原因

模糊语言之所以会普遍存在于经济新闻中,理由如下:

第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新闻是对客观世界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读者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这一独特的传播任务决定了新闻语言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决定了新闻语言必须准确无误。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新闻是动态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过程,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在向前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新闻事实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体现出新闻事实模糊性特点。既然新闻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报道,而客观事实本身存在着模糊状态,那么,对一件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一味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就会由于语言的绝对化而容易把所报道事实的准确性推向尴尬、被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模糊性的特点,对发展中的事实进行模糊报道,随着事实的不断发展,就为我们的后续报道留下余地。

第二,符合普通受众的阅读需求。经济新闻与普通受众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而,经济新闻的读者群层面广、文化层次复杂。在大量的读者群中,除了特定的读者对特定的经济新闻有着特殊阅读要求以外,大多数的读者对于经济新闻事实的阅读,其实只是了解一个大致情况,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为自己的合理判断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而不会去仔细研读它,或去记住某条新闻的细节或某个精确的数字。事实上,经济新闻的价值就在于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而抽象的经济信息传递给

普通受众,并能在传递这些信息的同时,把信息中所蕴涵的动向揭示、解读出来,从而使普通受众看得懂的同时,从中得到行动上的指导。而这种通俗化,实际上就是采用模糊语言的方式,把抽象的术语和精确的数字模糊化。

第三,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新闻要求真实,表达的概念要求准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种准确更是指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语言要与新闻事实的内容一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求概念的精准。任何一个国家,在新闻报道中都有一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政策,有些重大经济新闻不能不报道,但又不能把所有细节十分精确地表述出来,就必须使用模糊手段来处理,恰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例如,涉及到外交、国防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件重大,在报道时就需要采取模糊的办法,避免出现报道中的负面影响。在一些法治新闻中,为了避免“跟着传媒学犯罪”的严重后果,也常常采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处理。

(三)模糊性语言在经济新闻中的作用

第一,可使专业术语简洁具体,让专业新闻大众化。经济新闻属于专业性新闻的范畴,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可避免,专业术语的抽象性让普通受众难以理解。而模糊语言能简洁明了地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语言的模糊性这一特点恰好为作者和读者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在写作经济新闻时,对经济新闻中大量的专业术语,运用模糊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也就是说,在经济新闻写作中,用一些通俗形象、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代替抽象的经济术语,使得专业性问题变得浅显易懂,普通受众看得懂。比如,“工业增加值”这一概念对一般受众来说是抽象的,专业解释也不好理解,那么,解释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没有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时新增加的价值,这个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出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样具体化后,新闻语言简洁明了,普通受众也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比如,一篇报道谈到芬兰森林的重要性时用了下面的开头,俗话说:每当芬兰的林业“打喷嚏”,芬兰的工业部门就要患“感冒”。在此将林业生产出现的问题比喻为“打喷嚏”,将工业部门的连锁反应比喻为“患感冒”,颇为形象贴切,从而为普通受众所接受。

第二,可使枯燥的数据形象化,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经济新闻离不开数据的运用,数据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新闻的价值就在于使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学家、业内人士以及有关企业、行业内部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老百姓,并把公开信息中所蕴涵的动向揭示、解读出来。这种通俗化和形象化的阐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模糊化处理,这种处理可以使得枯燥的数据更形象、生动,从而使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恰倒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处理新闻中的数据,就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经济新闻中,当出现数字太多、太长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取近似值,如“2986”可以写成近“三千”,“97.68%”可以写成“98%”。同时还可以用换算的方式,把数据写活,如关于对我国荒漠化加剧的报道:“现在沙地侵蚀速度已达每年300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是多少?“相当于每年吞掉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光说多少平方公里,不足以警人,说一年失掉一个县,就触目惊心。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数字的精确度下降了,但并未改变新闻作品的准确性,其可信度反而更强了。

第三,避免报道的绝对化,从而减少纠纷。一方面,新闻事实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各团体都会有自己的商业秘密和隐私。同时,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有时不一定能获得十分详尽的信息,进行新闻报道时,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在任何情形下都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报道,报道不当就很容易惹上新闻官司。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周详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采用模糊语言来处理经济新闻当中的一些信息,可以起到对记者的自我保护作用,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结语

模糊性作为语言所固有的一种本质特征,在新闻报道中也得以普遍使用。而经济新闻属于专业性新闻报道的范畴,会涉及经济学的许多专业知识和数据。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它的灵活性和含蓄性为新闻的准确报道,就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字更生动形象,从而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可谓是锦上添花。但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增强宣传效果;运用不当,反而削弱了事实的新闻价值。因而在新闻写作中正确运用模糊语言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赵艺红,论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表现形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2]黎品玉,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2001,(6)

[3]周红,模糊语言的构成特点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4]赵颖峰,李红祥,论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9)

[5]李清云,论模糊思维的智能指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7)

[6]曾衍桃,模糊语言、模糊思维与日常言语交流[J],学术研究,1999,(8)

上一篇:水彩画语境的诗化之美 下一篇: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