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女王》,识女王

时间:2022-04-15 12:15:39

人教版选修3教材《国家与国际组织》在专题二专门讲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其中关于英国国王的地位、作用及其与首相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时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早已失去权力的英国王室至今仍然倍受瞩目?如今的英国王室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女王和她的王室什么时候“悄悄地离开”?笔者找出2007年奥斯卡提名影片《女王》(《The Queen》),抽时间组织学生观赏并进行了讲解,让学生通过影片直观地对英国女王及其王室有所管窥,并加深了对英国这一典型的君主立体的认知。

整个影片看起来像是一个“真人秀”,以一个真实事件为背景,用虚构的故事讲述了英国王妃戴安娜身亡后,英国王室与大众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女王与布莱尔首相之间的交流沟通。影片以诚恳的态度向观者表明,在如何对待戴妃的死亡这个事件上,险些酿成的危机给女王和整个英国王室一个重要的教训。

让学生们既感兴趣又颇为费解的是,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女王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女王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笔者从英国女王及其王室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学生揭示了女王的“心路历程”。

“光荣革命”以后很长时间里,英国人民群众还相信自己是被慈祥的女王统治着,而女王的权力是由上帝赋予的。女王起着“伪装”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忽视自己被谁统治这个事实。而现在,上帝早已经死了,人们相信自己是被自己统治着,也就是人们认为自己都是自由而民主的(尽管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但是人们是这么认为的)。而民主,如托克维尔所言“只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民情,是非理性的”。英国王室,特别是女王,作为英国中最尊荣的一部分,是“社会的首领”,而且是“人民的情感所系”,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引领人民的情感,笼络人心,从而使人民服从统治,这样内阁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统治。群众的情感都是非理性的,所以女王要用非理性的情感引导非理性的情感,而不是用理性的标准来衡量民众的非理性的感情。

英国王室,作为英国的“公关部”,对内安抚人民群众,对外代表英帝国的尊贵,拉拢别的国家。显然,影片中,英国王室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人民的情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由于王室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民众情绪脆弱,首相布莱尔建议降半旗而且去伦敦抚慰民众,而女王却说自己相信英国民众的智慧和判断力,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伤会很快过去。女王认为她是上帝指定的,但是上帝早已经死了。但媒体却以“女王何在?王旗何在?”发表论述,百分之七十的民众认为女王的行为损害了君主制,四分之一的人赞同取消君主制。女王用理性去对待英国人民的非理性,并且要求人民也理性的思考,这是可能的么?女王非但没有引领群众的感情的潮流,反而逆其道而行,差点就动摇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因为她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功能。而现代社会,判断一件东西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唯一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效用,没有效用的东西当然会被抛弃。

在影片里,女王最后才不得不很被动地有所表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毕竟女王迈过了这道槛,王室的举动还是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布莱尔提出的四项建议全部被女王采纳了,人民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对他们的胃口就好了。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王室要保住自己的生存,就得发挥自己的功能,跟随和引导这股潮流。英国王室应该善于表达自己,不管用什么方式。女王所说的“职责第一,个人第二”,这项原则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个原则需要灵活理解,人民需要你沉默寡言的时候你就要沉默寡言,人民需要你感人肺腑时候你就要感人肺腑,这两种都是表达方式。这才是王室的职责,女王的职责和功能,王室不要跟人民唱对台戏。王室,特别是女王,要把民心收拢,而不是跟人民对着干。王室最应该没有意识形态,什么事情能够笼络民众,形成向心力,不管王室本身怎么想,都要这么去做,比如在戴安娜事件上来说,就要“和人民一起悲伤”,尽管他们本身不悲伤。

尽管艰难,所幸女王和王室最终做到了。而这个“妥协”的结果,对于英女王和王室的意义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可以说,在当今西方世界中,英国的王室是最古老的同时也许是最有生命力的。从深层次考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说来,最重要的是如何巩固它的阶级统治。资产阶级从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到,若同王室的关系处理得当,那么它的存在不仅无损于资产阶级的地位,反而有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王室的角度考察,要想生存就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所以它总是多做些有利于现存秩序的事情,以争取人们的好感。设若王室不能为巩固现有秩序效力,谁还需要它呢?没有双方的这种配合,情况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英国的王室在当今强大的共和体制的冲击下依然能够存在,这说明它的确拥有相当的生命力。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今天,英国王室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存在了300多年,面对种种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要求彻底终止君主制的呼声在英国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英国成功地保全了女王和王室,使我们今天依然能够目睹英国王室的尊荣,在每年的议会开幕式上依然看到王室富丽堂皇亮丽的亮相,王室大婚的豪奢依然一如既往地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包括大多数英国人在内还是认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英国王室不会被废除。

撇开影片,勾沉史海,纵横时事,笔者结合教材关于英国国王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给学生进行了视野更为广阔的概括:

一、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英国王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的岁月中就有杰出的表现。当时的国王乔治六世不顾自身之安危,坚持与民同生死共患难,拒不撤离被德国法西斯多次滥炸的伦敦白金汉宫,表现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气概。国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前线视察并发表激动人心的广播讲演,以鼓舞士气。英国王室成员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曾经凝聚了多少英国人的心啊!这又怎能令英国老百姓忘怀呢?乔治六世去世后,其女伊丽莎白继任,继续奉行其父凝聚人民的方针,王室的亲民政策自然得到人民的拥护。

二、英国王室信守不干政的原则,但又非常注意利用王室成员的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不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在敬老事业上,在救济贫困群体的社会工程中,在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里,在团结全体人民的工作中,他们总是竭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于民有利的事情,从而赢得了不少人们的好感。为了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展示王室对民众的关切,女王每逢任何一位国民纪念金婚,或者纪念百岁寿辰时均亲自发电祝贺,以示与民同庆。戴安娜在世时,对于慈善事业的热诚献身,更是赢得广大人民的普遍好感。世界上的有些事情,说到底,还是公平的。戴安娜对人民群众充满真挚的爱,人民群众也用同等的甚至更多的爱回报了她。戴安娜逝世不到一周时间,世界各国发来的唁电竟达三十五万封之多。据说,其数量甚至超过斯大林逝世后于一年内接到的唁电总额十倍还要多。

三、大英帝国解体后,为了维系各独立国同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英联邦。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了这一组织。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她念念不忘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人们尊重。种瓜自有得瓜时,女王付出心血终于结成了果实。君不见澳大利亚人民二千年举行全体公民投票时,大多数群众还是主张保留英国女王继续担任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

四、顺应时代潮流,王室主动公布每年开支,便于民众监督,深受人民好评。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下,人民渴望透明化,这一举措为王室赢得了不少政治分数。

五、王室深知,他们开支巨大,而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所以他们也力尽所能为国家开源,如采取了开放白金汉宫以吸引外国旅游者等等措施。据说单是白金汉宫定期举行的宫门换岗仪式就可为英国吸引为数众多的外国游客,其带来的外汇收入是相当可观的。英国传媒有关王室对旅游业贡献的宣传,促使作者特意去观看了白金汉宫换岗仪式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开源固然重要,节约亦不可小视,大家知道,英国王室拥有的财富在世界王室中居第二位。尽管王室腰缠万贯,但女王在理财上素重节约,其生活始终奉行精打细算的原则。据说,每次宴会一散,女王必亲自检查有无忘了关灯的地方,这一风格是其父乔治六世时留下的传统,延续至今。

七、不少英国人对王室的好感,还有一个奥妙的原因,那是因为人们对真正掌权的政治家不乏不满,特别是对政治家的撒谎颇多微词,所以当今政治家在英国人民心中的威望,特别是青年人心中的威望相当低。当权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们的信赖转移到王室身上,这也使得王室得以扮演民族团结的象征,民族尊严的化身。英国十九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巴齐霍德说过一句很风趣的话:英国需要用王室“来保持人民群众的虔诚”。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的这句哲学名言也许早就为我们揭示了无数令人迷惑的事实的“真相”。英国王室受到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君主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无疑是有理由的。英国王室从公元829年走进历史舞台至今,已然走过了1200多年的历史,王室的存在已经成为了英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看《女王》,让我们看到了英国女王及其王室在现代社会传统气质上的尊贵坚持和政治功能上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实录 下一篇:从讲评试卷到用试卷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