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学建议

时间:2022-04-15 07:04:04

“城市化”教学建议

一、化文为圖。变换思维角度

化文为圖是指把抽象、繁琐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简单的圖示,这样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味、化呆板为直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理解。

如城市化含义和城市化标志可用圖l反映出来。该圖体现了由文字变圖像、由静态变动态的巧妙之处。将两幅圖对比可知,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等级由小到大,并且由孤立的城镇发展成城市群(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此圖进行看圖说话,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圖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世界城市化进程可用圖2来表示。圖中折线的斜率反映了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不同速度,折线的拐点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750年、1900年和1990年。该圖直观地反映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增长缓慢;二是从工业革命到190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三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的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圖中1%~2%、13.3%、47%分别表示1750年之前、1900年、1990年世界的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可用圖3表示。通过读圖分析,学生能很容易归纳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城市人口比重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二、师生互动。列表分析比较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讲授知识,而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在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时,可设计以下表格,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的互动填写表格。

三、归纳整理。巧借数字记忆

三个“一”:一个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一个显著特点(二战后,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第一个国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即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目前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是全球最高的)。三个“二”:城市化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两个原因(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两个表现(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不平衡,少数大城市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三个“三”: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两类国家城市化各有三个特点。三个“四”:城市化水平的四个数据(世界:47%,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44%,我国:39.1%);发达国家城市进程的四个时间(起步——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高潮——1925年前后,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城市人口的总量开始少于发展中国家——1975年);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四个地区(西欧、美国、日本和北欧)。

四、联系生活,设计探究活动

“身边的地理”最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意义,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应用于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分析生活中地理现象,将教学生活化,让相对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就城市化的发展而言,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近几年来,本地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居民小区的数量不断增多等,这说明了什么?(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②本地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得益于什么?(工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③近几年来,在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别墅群和高档小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由于城区污染日趋严重,加上郊区地价低廉、交通便捷,人们不断迁往郊区。)④城市化发展对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扩大农副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种类,加快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⑤城市化过程对郊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大量占用耕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上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下一篇:心灵天使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