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视界中的幸福辩证法

时间:2022-04-15 12:56:21

〔摘要〕幸福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价值判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对性,所以幸福具有辩证性。幸福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精神上的幸福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享用和创造方面,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享受的物质资料;在感受与境界方面,人们的幸福感与人生境界、道德境界有关,境界不同,幸福感也不同;在个人与社会方面,在谋求集体的、社会的幸福的前提下,要重视并维护个人的幸福;在比较与体认方面,要在比较中感悟和把握幸福。

〔关键词〕价值判断;幸福感;幸福观;个人幸福;集体幸福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038-05

小仓志祥说:“一切人都追求幸福这一基本事实,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的,可是,怎样看待幸福,却成了问题。”〔1〕怎样看待幸福,怎样理解幸福,就是幸福观问题。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幸福标准和获得幸福途径的观念。有道德主义的幸福观、禁欲主义的幸福观、享乐主义的幸福观等等。

一、生活情景的价值和意义——幸福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2〕

幸福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

意义是什么——是人们在对象性关系和互动中对客体的赋值。人不能离开世界而独立存在。“生活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世界,是人按照“内在尺度”“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是与人兴衰与共的世界。〔3〕

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界发生了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能动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纳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二者共同构成了意义世界的发生学前提。〔4〕

能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实现的冲力。它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主体自己的目的。所以,主体的活动具有生产的属性,是有目的的创造条件改变环境的能动过程。具有“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 〔5〕。黑格尔说:“主体在其规定的自在和自为的存在中所固有的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列宁重述了这段话,并解释说:“这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于是就有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对象化运动,就有了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小仓志祥说:“我们人存在的本性在于下述这一点上,即: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我们,每逢自己遇到种种事物和情况,都要看它们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而且可以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希求的‘幸福’以及各人所看出的‘意义’,才是广义的价值。” “人们常常向往某种有益的东西而生活”,“可以认为,所谓最广义的价值,是意味着那种益处(或坏处)” 。“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性的最基本的事实。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好的和合乎心愿的东西,归根到底都能导致这种幸福,因此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7〕

二、价值判断与幸福的辩证法

幸福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和反映内容的,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知识性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价值具有客观性,因而我们可以对生活质量即幸福进行量化的考量,比如广东幸福指标体系(参见表1)。表1幸福广东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就业和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最高最低组别收入比;农村最高最低组别收入比;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教育和文化规范化幼儿园达标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从业人员比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年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医疗卫生和健康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比;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社会保障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覆盖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消费和住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发展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农村发展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城镇保障性住房任务完成率;城市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每万人拥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社会安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食品和药品安全指数;万人治安和刑事警情数社会服务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困难群众救助覆盖率;每万人行政效能投诉量;案件按期办结率权益保障涉及民生重大决策的民调率和听证率;行政复议案件按时办结率;法院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达标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人居环境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村庄规划覆盖率;城市全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比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但这种考量是从人的生存条件出发的,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着眼于物质生活层面的幸福。作为一个政府善意的民生话题这无可厚非。但价值还具有主体性。意义世界的存在是由于人的“在场”,物本身无所谓意义,物的意义是属人的,是人的理解和体认。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同。所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属性、结构、本质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因而对于某物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方面和范围上满足人的需要,即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也是有限和相对的,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所以在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中,评价结果受制于多种因素,包括客观事实、主体关于评价对象的知识、主体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和生存境界、主体的好恶和当下的心境等。所以幸福具有辩证性。相同的生活条件人们会有不同的幸福感。一种生活情境,在有的人看来很幸福,而有的人则觉得不幸福甚至很痛苦;不同的生活条件人们也可以有相同的幸福感。丰衣足食使人幸福,但有的人在贫困中也很幸福。

上一篇:用爱心为孩子们导航 下一篇: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