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看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

时间:2022-04-14 12:17:49

从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看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贷款的运作模式和效果,最后提出了优化扶贫社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模式,促进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扶贫经济合作社 农户小额贷款 消费需求

一、大力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的必要性

1.拉动农民消费需求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近几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美、欧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收入降低,缩减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加之历年国内投资增速都很高,造成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依靠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及时启动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而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则无疑是目前亟待释放的最大一块消费市场。

在扩大农村内需方面,政府决定采取扩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措施。政府的上述措施,将会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小型加工和经商方面提供便利,刺激农民对电器等现代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将会有利地拉动农民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

2.农户小额贷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

如果希望完善的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农民手中有启动资金。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实际增长达到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我们也应看到,2006年,最低收入20%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是1182.45元,仅为最高收入20%家庭8478元的七分之一。这些数字表明虽然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大部分农民虽然有切实的创业计划和可行的项目,但苦于手中没有资金,因此不得不错过许多致富的机会。农民没有资金发展生产,农民的收入自然也比较低,除了基本的住房和吃穿需求外,其他如教育、通讯、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需求很少。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农民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在农民自有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拉动农民的消费需求,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广大中低收入农民提供以农户为单位的小额货款,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能否满足中低收入农户的贷款需求呢?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有严格的要求,贷款对象要有抵押担保,有比较完善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经营历史,还要有完整的财务报表,但这些要求对于中低收入农户来说是不现实的。银行了解农户的真实财务状况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但小额贷款的收益并不高。信息的不对称,低收益、高成本等先天不足,使一些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放弃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国有银行撤出农村后,农村正规金融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然而,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其目标是减少经营风险并提高商业化程度。同样的定位必然导致类似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也将许多网点从农村撤离,特别是从贫困地区的农村撤出。据笔者的调查,农民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手续相对复杂,且一般没有人情关系、不请客送礼很难得到贷款。在小额信贷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为更多的中低收入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将有力地拉动农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的运作模式和效果

1.易县持贫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

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在农户小额信贷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易县是国家命名的革命老区,原为国家贫困县,现为省级贫困县。为了打好87扶贫攻坚战,寻求扶贫资金到村、到户的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借鉴孟加拉GB先进扶贫模式,于1993年10月创建了全国首家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试验组织――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1994年,扶贫社在易县民政局注册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社团法人。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方面探索出一种可行的运作模式。该模式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入社自愿,无需任何财产抵押,五户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名小组长,小组内部负有连带互助清偿责任。6个~8个小组成立一个中心,中心通过社员会议民主推选出一名有一定威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人为中心主任,负责本中心会员的信贷事宜。二是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对象的小额信贷和连续放贷。扶贫社以农户发展创收项目为宗旨,一般每个社员首轮贷款1000元,二轮4000元~5000元,手续简便。扶贫社运作15年来,妇女社员的比率始终在80%以上。扶贫社对项目搞得好,又急需资金的社员还给予季节性或临时性短期货款,一次不超过5000元,时间在6个~9个月以内,对信用和效益良好的农户可连续放款。三是整贷零还,以周还贷为主。农户在得到贷款时,首先要交还全年利息(名义利率为年息8%)的50%,从第三周开始按周或者规定的日期分期还贷,每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的2%,一年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一半利息。严格透明的放贷程序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使扶贫社的还款率不断上升,从初期的96.5%到2004年的98%和2005年的99.8%,2006年至2007年底还款率甚至达到了100% 。高还款率有效地加快了扶贫社的资金周转,扩大了扶贫社的服务对象,帮助更多农民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2.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效果

十几年来,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用陆续到位的523万元社会捐助资金,为易县广大农民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就业的机会,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需求,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易县和谐健康的发展。例如东豹泉村,过去一直存在宗教问题严重、村风不正、村民相互争斗不休等棘手问题。扶贫社自1999年在该村开展小额信贷工作后,通过一部分人带头入社发展种植、养殖业并致富后,吸引更多的村民通过加入扶贫社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时,扶贫社还发现制约该村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甚至连人、畜正常的饮水需求都不能完全满足。如果天气干旱,村民种植的果树就没有收成。扶贫社就利用连续放贷和采用连带互助的形式办法,帮助该村农户在村东、西两侧分别打了一眼机井,还安装了一个机井自来水配套设施。这样不仅解决了全村人、畜的饮水问题,又解决了村中旱地的灌溉问题。现在全村多数农民通过扶贫社获得了小额信贷,从事养殖、种殖和多种经营。在扶贫社的帮助下,该村农户的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东豹泉村的发展又给其他穷困村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促使更多的农户希望通过扶贫社的信贷支持获得发展的机会。截止到2008年9月底,扶贫社已累计发放贷款97372622.40元,累计为19528农户提供了小额贷款,扶贫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低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缓解了农户小额信贷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的措施

1.加强农村金融网点建设

扶贫社和农户之间的信贷活动采用的是现金交易,即信贷员将贷款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信贷员每周或规定的时间到农户家中收取贷款本金的2%。一个信贷员最多要管理四、五百农户,信贷员经常携带大量现金,虽然方便了农户,但却给信贷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威胁。信贷员经常携带大量现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非常小,偏远村庄的农民要跑三十多里路才能到达最近的金融机构。为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政府可考虑增加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既降低了扶贫社的运作成本和风险,也让正规金融机构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2.加大对扶贫社的资金支持力度

扶贫社不能吸收存款,扶贫社只能依靠陆续到位的523万元滚动发展,目前资金总额才一千多万。一方面是许多农户有迫切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是扶贫社资金紧缺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可考虑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这样十几年运作良好、不良贷款率低的民间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通过国家直接拨款或者由相应的基金捐款给扶贫社,增加扶贫社的可贷资金总额,更好地满足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3.明确扶贫社的定位

扶贫社总部的办公地点目前在县委大院,但扶贫社只是一个民间社团法人,不属于金融机构,处在一种合法不合理的尴尬境地。如果将扶贫社定位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赋予其正规民间金融机构的身份,解决羁绊扶贫社的制度枷锁,使扶贫社更加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探索出一条让更多农户满意的小额贷款之路。

4.财政贴息支持扶贫社发展

扶贫社贷款名义利率为8%,但要从第三周就开始还款,意味着实际利率在16%左右,远远高于目前一年期货款利率。2007年扶贫社发放财政贴息贷款43万,贴息率为5%,今后政府如果继续通过扶贫社发放贴息贷款,让更多的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将有利地促进扶贫社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5.增强扶贫社贷款利率的弹性

扶贫社长期以来的名义利率一直是8%,而从1995年到现在银行贷款利率多次变化,近年来,利率调整愈加频繁。在基准利率上升时,固定利率缩小了存贷利差,加大了扶贫社的风险;基准利率下降时,固定利率则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建议扶贫社是否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提高一定的幅度?既能弥补小额信贷的高成本,又能实现扶贫社和农户的双盈。

6.扶贫社与政府、农户共同打造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扶贫社贷款方向较为集中。贷给养殖户的资金占60%,贷给经营小商业摊点和三轮车的农户占25%,对小企业的贷款主要限于石材加工。当地是著名的红薯之乡,但农民只能以0.40元左右的价格将红薯直接卖出,当地农民饲养的猪、牛、免子等也都是直接卖掉,扶贫社可否与当地政府和农户合作,组建一些中小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通过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和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低收入农户对贷款的迫切需求,也为扶贫社员工廉洁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在拉动中低收入农户消费需求,刺激内需方面做出了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恳请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地研究,让扶贫社这种运作模式能够在更多的地区推广开来,通过为广大农户提供优质的小额信贷服务,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更多的农民腰包鼓起来,这样农民的消费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上去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既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又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韩 红: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地区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0)

[2]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8)

[3]李明贤 李学文: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及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08,(09)

[4]蒋大平:和谐社会视野下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 (33)

[5]李东亮:普惠性可持续农村小额信贷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上一篇:山东省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我国银信合作业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