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这扇窗

时间:2022-04-14 07:17:28

自2001年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围绕新课程精神与指导思想,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贯彻学习,新课程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在由新课程改革的对象转变为新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本文正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大的背景下,以一个亲历课程改革的一线青年政治教师身份,在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基础上,提出的政治教师育人观:从“付出真情”、“寻找实情”、“回归学情”等方面,去寻觅政治教育中本真却久违的激情,敞开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一、付出真情――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学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相互尊重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强调,最有实效的德育应该以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为前提,其中又以“高度尊重”为主要基础,只有“高度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适度要求”和“适时引导”,教学才能奏效。基础教育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课更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素质教育核心地位,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思想政治建构的主体。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笔者的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深切的体会到政治课教师真情投入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付出真情,把师爱的甘露洒向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比如笔者在讲授“孝敬父母”内容时,和同学们共同设计了一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在活动中,笔者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和同学们一起吟诵《游于吟》,共同体验爱的真情;而当同学朗诵诗《母亲就是那样一个人》时,笔者随机播放轻音乐《秋日的私语》,然后又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篇散文《感激父爱》。笔者分明感受到在座的学生被其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深情回味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把这种爱通过师生的真情互动与合作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中。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真情体验的教学收到了超乎预期的效果。

二、寻找实情――深度滋养学生的品德

新材料、新观念、新情境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行者。政治课要真正能起到滋养学生品性的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亲历生活世界,通过对实情的找寻、建构、反思,实现教学育人、成人、达人的境界追求。

笔者在教学时间之外广泛搜集、整理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展览馆、工厂、农村、景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四是校内外网络资源等等。政治教师要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努力为学生寻找最佳实情,让学生得到高效的信息,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具体的政治课教学中合理组织“实情”资源,注重“实情”的育人功效。比如,讲“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马加爵事件”,让学生明白“马加爵之变”,了解他从“自信”到“自卑”到“狂躁”最后到“变态”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自身的现状,谈谈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而在讲“环境问题”课时,给学生展现风景区环境被破坏、海洋被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进行保护环境的思考。

无论是需要哪种资源,只要我们满怀热情,尽力寻找实情就能找到。让学生感受政治就在生活中,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政治,使他们真正跳出课本框框,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然后不断地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从内心深处感悟该如何做人。

三、回归学情――精心铸造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指出,政治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政治教师应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宗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参与,培养启发思维,真正回归学情,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精心铸造学生的心灵。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提炼出了适合学生政治学习的方式。

1.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

政治学科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每节课至少要留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从内心深处感悟“我能行”。

2.学习的合作性与合作学习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积极活动和交往参与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只有在参与中才能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倡导讨论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往的平台。通过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说”,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因势利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不仅能解除学生的思想禁锢,而且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获得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升华。

3.学习的实践性与实践学习

如果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作基础之上,那么探究学习则是以学生“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访谈、实地考察、查寻资料等。这种“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验证所学的知识,进而灵活运用、掌握知识、深化知识,最终达到觉悟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如让学生到路口调查乱闯”红灯”现象,调查学校的用电用水状况等,学生们自然会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深刻涵义。

教师要充满热情,放开手脚,回归学情,让学生尽显风采,说其想说,做其想做,真正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铸造一个个鲜活的有知识、有灵魂的新青年。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在政治教学中,打开“心灵”之窗,向学生“付出真情”,帮学生“寻找实情”,助学生“回归学情”,真正把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到那时,展现在我门面前的一定是一道亮丽的“育人”风景线。

(作者单位;济南市平阴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下一篇:科学课教师培养现状概述